一
二
三
三界六道 : 【JF: 一 (3) 2】【JF: 二 (1) 1】【JF: 二 (3) 1】【JF: 二 (3) 8】【JF: 二 (3) 13】【JF: 二 (5) 22】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六道 :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四
四禅八定 :【JF:二 (3 ) 7】
四禅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的四种禅定状态)
八定 :除了四禅定外,还包括无色界的 四空定 :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大梵行 : 是指“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
四大基础 (世人脱离生死苦海必须具有) :如实地了解真理,具有世出世间的智慧,放下一切,停止妄念。【JF: 一 (21) 2】
四空定 :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JF:二 (3 ) 7】
四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 【JF: 二 (1) 2】
五
五蕴 :色、受、想、行、识 【JF:一 (26) 2】
五学力 :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五欲六尘: 【JF:一 (5) 1】【JF:一 (24) 3】【JF:一 (25) 1】【JF:一 (3) 8】
五欲*:财、色、名、食、睡
六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道 *: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JF: 二 (1) 1】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JF: 二 (1) 1】
七
七大法义 :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复能知足、知入大众和观察众人。 【JF:一 (12 ) 4】
八
八定 :除了四禅定外,还包括无色界的四空定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JF:二 (3 ) 7】
九
十
A
阿罗汉果位 :指修行者断除无明烦恼,达到最高果位,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JF:二 (3) 8】
安住 :【JF:一 (12) 18】
B
不还(huan2)举 : 指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他恨我我不恨他,他整我我也随他去整。【JF:二 (3) 9】
不善之戒 : 身口意三方面造就恶不善行就是不善之戒。 【JF:二 (2) 2】
不善之念 : 贪欲之念、嗔恚之念和伤害之念 。【JF:二 (2) 5】
不自举 : 不认为五蕴是我,或者不认为我在五蕴中。 【JF:二 (3) 9】
C
嗔恚 :【JF:一 (12) 18】
尘 : 指除清净本心以外的任何爱。只要执着于有我或者是有我的想法,就会升起108种爱乐这样的尘埃,那么他的清净本心就会被尘埃所蒙蔽。【JF: 二 (3) 10】
D
E
F
梵行 : 通常指的是断绝淫欲的行为,是僧俗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JF:二 (2) 7】
烦恼苦海 : 指执着有个真我,执着于这身体和意识都是我的所在,所有欲念都是出自我的本意,就会对世间一切升起贪爱,当这种贪爱无法满足时,就会陷入烦恼苦海。【JF:二 (3) 11】
G
H
还(huan2)举 : 指无论是他人骂我、打我、恨我、折辱我,我都以牙还牙,绝不姑息。【JF:二 (3) 9】
I
J
极乐境界 : 【JF:一 (12) 21】
*觉悟:
1: 意思是醒悟明白,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
2: 会得真理也。开真智也。南本涅槃经十六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六十华严经七曰:“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
K
L
离苦得乐 :【JF:一 (12) 19】
N
涅槃 : 经过修行,达到超脱生死、超脱一切烦恼的精神境界。 【JF: 二 (1) 3】
O
P
Q
清凉境界:【JF:二 (3) 11】
R
如意足 : 是指发愿修学解脱之道的佛弟子,在修行路上,早日证得圣果的欲念越来越坚定。 【JF:二 (2) 9】
S
三业*: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JF: 一 (3) 2】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JF: 一 (3) 2】
善戒 : 善戒指的是身口意的行为符合十善业。 【JF:二 (2) 4】
善念 : 欲之念、嗔恚之念和 伤害之念。 【JF:二 (2) 6】
世间八苦* :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JF: 二 (1) 1】
T
调御 :【JF:一 (12) 21】
U
V
W
*无常:指一切世间万物终将变异,无常存者
当我们的黑发变成白发,当我们的牙齿掉下来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花开又谢掉的时候,这就是无常。当我们看到水中的月亮时,天上的雷电交加时,这也是空性,也是无常。
无明 :是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不清楚,对行为形成的业力不清楚,对果报不清楚,对释迦牟尼佛不清楚,对离苦得乐的正法不清楚,对释迦牟尼佛教导之正确佛法不清楚,对世间苦海不清楚,对苦海的形成不清楚,对于苦海都已经麻木,并不想了断生死、不再轮回。【JF:一 (10) 1】
无相三昧 :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JF: 二 (1) 2】
X
行: 行指的是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JF:一 (10) 3】
Y
业:是众生通过身体行为、语言和思想的活动产生的一股力量,它能推动众生造作新的行为,形成循环的业力推动。【JF:二 (7)6】
业行 :【JF:一 (12) 21】
意念(18 种): 是指眼睛看到物品所产生的喜欢、忧郁、害怕等等感觉,同样的道理,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气味,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所接触到的触觉,意根所涌出的意念,这些都可以令人出现欢喜、忧郁或害怕等多种感觉,这些感觉加在一起就是18 种意念。【JF:一 (21) 1】
Z
知法 :修行者知道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法要,包括佛陀开示的经文、诗文、偈颂、因缘、比喻等。如果对佛陀的一切开始了如指掌,这就知法。【JF:一 (12) 5】
知入大众 :指的是修行者对当时世人的种类都要如实了之,或是国王,大臣,统治阶级,或是其他教派、教徒等知识分子,或是王公贵族等长者,或是跟随其他教派出家的修行人。知道自己应该跟什么人来往,或是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等等这一类的必备知识。这就是修行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JF:一 (12) 9】
知义 :修行者知道佛陀所开示的经法义理所在,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就不是佛陀的弟子;如果能够洞悉明了、全面掌握佛陀所开示经法的深义,这就是知义的表现。【JF:一 (12) 6】
知时 :是指修行者知道什么时候修行观照诸法实相,什么时候修习止息妄念,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应当有所作为,什么时候读诵经文,什么时候可以为他人演说佛法,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讲什么。如果修行者不知道这些,那就不是合格的修行者。【JF:一 (12) 10】
知足 :修行者能够对睡眠觉悟,坐卧,行走和言行举止都能够恰到好处,这就是知足。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就不是修行者。【JF:一 (12) 8】
自举 : 是指认为身体、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这五蕴是我,或者是我在其中,或者认为五蕴与我是两大系统。【JF:二 (3) 9】
自知 :修行者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智慧、行住坐卧都如实了之,就是自知。如果对这些不能够了解清楚,就不是修行者;修行者能够对这些明察秋毫的,就属于自知。【JF:一 (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