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当修行者不能善于观察他人内心时,就应当善于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此修行,必定能够带来很大的利益。那么,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呢?你们可以这样自问:我停止了一切妄念,我找到无上的般若智慧了吗?我为了得到无上的般若智慧,我内心停止一切妄念了吗?我是不是既没有停止内心的妄念,也没有得到无上的般若智慧呢?我内心的妄念停止了没有呢?无上的般若智慧得到了没有呢?

“当修行者如此观察之后,发现自己内心虽已停止了妄念,但还没有获得世出世间的无上般若智慧的时候,就会精勤修行、广学多闻,长此以往,就会没有妄念而获得无上的般若智慧。如果深入观察之后,发现自己虽然获得了无上的般若智慧,但内心的妄念却并未停止,于是就会运用已经获得的无上般若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修行,最终达到内心的止息妄念。如此一来,修行者不但自己拥有了无上的般若智慧,也达到了没有妄念的修行目的。如果深入观察之后,发现自己既没有停止妄念,更没有获得无上的般若智慧,那么,你就知道自己还没有掌握这种善法,必须精勤修学,使正知正见不会退失。就好比有人身上或头上着了火,他就会全力以赴、放下所有一切立即去灭火一样。当修行者如此修行后不久,内心世界的所有妄念就会停止,并获得了世出世间的无上的般若智慧。当修行者如实观察到自己内心的妄念不但得以停止,还得到了世出世间的大智慧时,就会将心安住在这善法之中,更加精进修行,断除烦恼进而达到境界的提升。

“作为想出离三界不再轮回的修行者,当你们不能善于观察他人的内心时,就应当如实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内心之中贪欲多不多,有没有嗔恚之心,有没有睡眠昏沉的习气,有没有贡高我慢,对佛法僧和圣戒还有没有疑惑,有没有暴躁的习气,心中还有没有污秽,正确的信念是否充足,修行是否懈怠,念想多不多,定力是否具足,恶不善的行为多不多?当你们如实观察后发现内心的贪欲、嗔恚、睡眠昏沉、贡高我慢、疑惑、暴躁、恶念、不信、懈怠、没有正念、定力不够和恶不善的行为还多时,就会精勤修学,使正知正见安住于心而不会退失。就好比有人身上或头上着了火,他会无暇顾及其它,会放下所有一切,想方设法去灭火一样。当通过观察发现自己的内心之中已经没有了贪欲、嗔恚、睡眠昏沉、贡高我慢、疑惑、暴躁、恶念、不信、懈怠、没有正念、定力不够和恶不善的行为等这些恶不善法的存在时,就会将心安住在这善法之中,进而去追求断尽烦恼、证得圣果。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曾经说过,不能收集衣物、饮食和更多的生活必需品;但我也说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收集更多的生活必需品。

“为什么我说不能收集生活必需品呢?如果收集生活必需品让恶不善法得以滋长、而善不恶法则越来越退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收集生活必需品。在什么情况下我又说可以收集呢?如果收集的行为使得善不恶法日益增长、而恶不善法越来越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收集的。

“我也曾经开示过,你们可以亲近一切人;但我也说过不可以亲近一切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假如亲近一切人能够令恶不善法日渐增长、善法越来越减少,那么就不可以亲近一切人。如果亲近一切人能够增长一切善法、远离所有恶不善法,那么,你们就可以亲近一切人。

“当修行者能够知道这些真理,那么他就会趋吉避凶,修持应当修持的,远离应当远离的。如此一来,善法就会日益增长,恶不善法就会日渐减少。这就是修行者善于观察自己的内心、善于自知内心、善于趋吉避凶的真正义理所在。”

佛陀向佛弟子开示道:“今天为你们开示殊胜微妙的佛法,这法义具足一切清净,能够显现所有梵行,这就是通达梵行,能够断尽所有烦恼。你们要认真聆听,仔细思量。你们应当知道烦恼的真相,知道烦恼产生的原因,知道烦恼的果报,知道烦恼的差别,知道烦恼的消失以及消灭烦恼的解决之道。你们还应当知道感受的真相,知道感受产生的原因,知道感受的果报与差别,知道感受消失的过程以及消灭感受的解决之道。除此之外,你们还应当知道念想、爱欲、业行和痛苦的绝对真相,知道它们形成的原因,知道它们的果报与差别,知道它们消失的详细过程以及消灭它们的解决之道。

“什么是烦恼呢?烦恼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因为产生了爱欲但结果不如人意而产生的烦恼;第二,执着于拥有却即将失去或已经失去而产生的烦恼;第三,因为对人世间的绝对真相不能有正确的了知而产生的烦恼。你们应当知道,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因为无明才会有烦恼。因为被无明纠缠,所以就会烦恼不断,进而会遭受与业行相应的果报,当生命终结时,要么去往善处,要么去往恶处。这就是烦恼带给众生的生死轮回之苦。烦恼的差别又是什么呢?有的众生因烦恼太重而堕入地狱,有的众生因烦恼没那么重而投生畜生道,有的众生因烦恼相对轻一点就会投生到饿鬼道,有的众生因烦恼较轻而往生天界,而有的众生会再次投胎为人。想要灭尽一切烦恼,就必须彻底断除所有无明。只要无明不生,烦恼就得以彻底断除。因此,想要彻底断除烦恼,就必须遵循八大超凡入圣的解决之道,这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果修行者能全面掌握这些真理,就能够通达梵行,就能断尽一切烦恼。

“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有三种,一种是快乐的感受,一种是痛苦的感受,一种是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那么,感受是如何形成的呢?所有感受都来自于接触,因为有接触,才会有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感受的结果是爱。感受的差别是什么呢?当接触到快乐的感触时就会心生欢喜,当接触到痛苦的感触时就会心生痛苦,当接触到不苦也不乐的感触时就会毫不在意。无论是身体、内心接触到这三种感受,还是这三种感受不断重复的过程,又或是这三种感受引起的与之相应的三种爱欲,都是感受的种种差别。如何才能灭除这三种感受呢?那就是不接触。只要不接触,就不会有感受的形成。如何才能灭尽这三种感受呢?要修持八正道才能灭尽这三种感受。只要能全面掌握这些真理,就能够通达梵行,断尽一切感受。

“什么是念想呢?念想有四种,一种是小的念想,一种是大的念想,一种是无量的念想,还有一种是不执着一切有的念想。念想是如何产生的呢?念想都来自于接触,因为接触才会有念想。念想的果报又是什么呢?念想的果报是根据所形成的念想决定的。念想的差别又是什么呢?有的人念想色身或外境,有的人念想声音,有的人念想气味,有的人念想味道,有的人念想接触。念想如何才能被灭除呢?只要没有接触就不会有念想。要如何灭除念想呢?灭除念想就要修习超凡入圣的八正道。只要按照八正道的要求严谨规范自己的身口意,就能够通达梵行,就能够除尽一切念想。

“什么是欲念呢?是指五大令人喜爱的与欲念相应的功能。是哪五大功能呢?第一是眼睛看到的美景,第二是耳朵听到的美声,第三是鼻子闻到的香气,第四是舌头尝到的美味,第五是身体接触到的细滑。这就是欲念的真相。欲念是如何产生的呢?欲念是因为接触产生的,没有接触,就不会有欲念。欲念又会产生什么果报呢?因为欲念形成了种种爱乐并安住于心,众生就会因念力或业力而承受与之相应的果报,或安住在福报具足处,或安住在无福处,或安住在两者之间。这就是欲念带来的果报。欲念的差别又是什么呢?有的人执着于美景,有的人执着于美声,有的人执着于香气,有的人执着于香味,有的人执着于细滑。只有断绝了接触,欲念才会无从产生。想要灭除所有的欲念,就必须修持八正道。只要按照八正道去修持,就能够通达梵行,能够除尽一切欲念。

“什么是业呢?业是众生通过身体行为、语言和思想的活动产生的一股力量,它能推动众生造作新的行为,形成循环的业力推动。业有‌身业、‌口业、‌意业这三业,业分为‌善业、‌恶业和不善不恶业‌。业是如何形成的呢?业是因为接触而形成的。业会形成什么样的果报呢?业有善报、恶报和非善非恶报三种果报,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非善非恶的业会形成非善非恶的果报。除非是业力已经耗尽,否则都会有与之相应的果报。业的差别又是什么呢?当生命终结时,有的业会导致众生堕入地狱,有的业会导致众生堕入畜生道,有的业会导致众生堕入饿鬼道,有的业会导致众生往生到天界,有的业会导致众生投胎到人间。想要灭尽业,一定不能有接触。只要没有接触,业就不会形成。想要灭除业,就要精勤修持八正道,长此以往,就能够通达梵行而灭除一切业。

“什么是苦呢?这里所说的苦指的是所有众生都无法避免的人生八苦,这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苦的根源在于爱。因为有爱,才会有苦。苦有什么果报呢?有的苦比较小,消失得很快;有的苦虽然小,但消失得比较慢;有的苦非常惨烈因而消失得很慢;有的苦来得迅猛却消失得很快。只有苦全部得以消失才能得到安乐。那么,苦的差别又是什么呢?那些不愿意广学多闻的愚痴凡夫遇不到善知识,也听闻不到佛法,当身心遭受苦痛折磨的时候就会到处寻找高人以求解决方法,有的四处求医问药,有的到处寻找修行人为之念诵咒语。因有求而生痛苦,因有爱而生痛苦。只有痛苦消灭,才能获得安乐。而想要灭除所有痛苦,就必须灭除所有爱。灭除了爱,痛苦自然就无从生起。想要灭除所有爱和痛苦,就要修持超凡入圣的八正道。也只有修持八正道,才能够通达梵行而除尽一切痛苦。”

佛陀给众弟子开示道:“今天,我为你们开示真修行人法和非真修行人法,你们要仔细聆听,用心思量。

“什么是非真修行人法呢?在修学离苦得乐之法的人当中,有的人来自富贵之家,而更多的人则是贫苦出身。因为这个不同的因缘,这个富贵之人就沾沾自喜,高看自己而轻贱他人。这样的行为就是非真修行人之法。

“真修行人之法却不同,他会这样想:我不会因为在学佛前或者在出家前自己是来自富贵人家而高人一等,我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这才是最值得我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样想:我不会因为以前的富贵而沾沾自喜,我会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而得到了世间众生的恭敬和供养,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就是真修行人之法。

“还有的人自恃相貌端庄可爱而看不起他人,经常抬高自己而轻贱他人,这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法。而真修行人之法者会这样想:我不会因为我的相貌端正庄严而觉得高贵,我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这才是最值得我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么想:我不会因为相貌端庄而沾沾自喜,我已经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而得到了世间众生的恭敬和供养,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就是真修行人之法。

“有的人因为善于辩论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格外高贵,就看不起他人、轻贱他人。这种修为不是真修行人之法。真修行人之法者不会以此为傲,也不会贡高我慢,他会这样想:我之所以不因善辩而觉得高贵,是因为我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这才是最值得我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样想:我不会因为善辩而沾沾自喜,我已经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而得到了世间众生的恭敬和供养,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就是真修行人之法。

“有的人因为自己年长,出家时间较长,修行时间较长,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大众和高官所熟知和敬仰,获得了很大的福报而居功自傲,从而看不起他人,处处炫耀自己而轻贱他人。如此修为就不是真修行人之法。真修行人之法者,是不会因为自己年纪大、出家时间长、修行时间长、有一定知名度就处处炫耀自己高人一等而看不起他人的。他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有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样想:我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会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而得到了世间众生的恭敬和供养,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就是真修行人之法。

“有的人因为善于读诵经典、受持戒律、通晓三藏、广学多闻而贡高我慢,认为自己很尊贵而处处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法。真修行人之法者是不会这样的,他不会因为自己强记博闻、广学多闻、通晓三藏而觉得很高贵,更不会轻贱不如他的人。他明白:只有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样想:我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会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而得到了世间众生的恭敬和供养,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就是真正修行人之法。

“有的人身着他人遗弃的衣服,或者受供三衣,或者身穿为了调御傲慢的法衣,就看不起他人、轻贱他人而看高自己,这样的修为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法。真修行人之法者,尽管自己穿的是他人遗弃的衣服,或者是受供三衣,或者是身穿为了调御傲慢的法衣,他都不会高看自己而轻贱他人。他明白:只有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样想:我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会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才是真修行人之法。

“有的人因为自己常行乞食,饭量均等,化缘仅限七家,不管有没有乞求到食物都会返回寺院;或者是每日只吃一餐,过午不食。见到他人未能如此就看不起他人并轻贱他人,这样的做法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法。真修行人之法者,虽常行乞食,饭量均等,化缘仅限七家,过午不食,但他不会因此而看高自己而轻贱他人。他明白:只有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样想:我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会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而得到了世间众生的恭敬和供养,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就是真修行人之法。

“有的人因为常常去清静优雅之地,或者是在高崖之上,或者是在空旷地带,或者是在乱葬岗子等地方跏趺而坐,参禅悟道,就看不起那些与他不一样的人,就觉得自己是真修行,其他人都不行。他这种抬高自己轻贱他人的做法就不是真修行人之法。真修行人之法者虽常常去到清静优雅之地,或者是在高崖之上,或者是在空旷地带,或者是在乱葬岗子等地方跏趺而坐,参禅悟道,但也不会看不起其他人和轻贱他人。他明白:只有断除了贪嗔痴而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不再经历生死轮回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或者他这样想:我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使身口意三业如理如法,随顺于正法,向着证入涅槃的方向次第精勤修行,而得到了世间众生的恭敬和供养,如是修行就能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他不但不觉得自己很高贵,更不会去轻贱他人,这样的修为就是真修行人之法。

“有的人在修行上取得了一点成就,就看不起那些还没有成就同等境界的人并轻贱他们,这样的修为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法。而真修行人之法者虽成就了相应境界的修持,但他们同时也具足了正知正见,他们会这样说:世尊说修行境界无量百千,不可计数。如果计较于当下就是爱欲,而这样的境界也是瞬息万变,无有定相。他们虽成就如是修持,却也不会贡高我慢而轻贱他人,而是会继续精进修持,朝着究竟涅槃的方向努力而赢得了世人的供养与尊重。这就是真修行人之法。

“这就是我所开示的真修行人之法与非真修行人之法的区别所在。你们应当洞悉其中的分别,择善避恶,远离非真修行人之法,修学真修行人之法,以期早日功德圆满,出离生死苦海而不再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