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舍放和解脱

“⾸先是观察万法的⽆常。因为万法⽆常,故万法皆会幻灭。当你了悟万法⽆常坏灭之性,你便再不受⽣死之轮所束缚,因⽽达到舍放和解脱。舍放并不是鄙视或逃避⽣命,要舍和要放的,是贪爱执取,以能可以超脱⽣死轮回这万法滋⽣的温床。⼀旦证得解脱,你便可以在这⽣命⾥活得平和⾃在,因为这时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缠缚。”

 

【105】 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

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它们就是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轻⾃在、集中正定和舍离妄法。

 

【106】 木筏不是彼岸

佛陀说:“……你们要理智地本着⽆执的精神,去学习和修⾏教理……如果你们误解了教理,就很容易会被困于狭见之中,因⽽令⾃⼰ 和别⼈痛苦。你们对教理的聆听、理解和实⾏,都是需要运⽤理智的……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指着⽉亮的⼿指不是⽉亮,⼿指只是⽤来指出⽉亮的⽅位。如果你把⼿指当作⽉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亮是什么。教理就像⼀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筏。我们需要⽊筏,但⽊筏并不就是对岸。⼀个聪明的⼈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筏到处跑的。⽐丘们,我的⾔教就像那⽊筏,是帮助乘载你们往超越⽣死的彼岸的。好好⽤那⽊筏乘载你们到达彼岸,但不要执著它是你的,⽽不肯放下。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你们⼀定要懂得把它舍放。”

 

【107】 珍贵的礼物

佛陀笑着对他们说:“卫⼫朋他罗太⼦很⾼兴与众⼈分享他所有的东西。今天,你们与我分享了你们仓库⾥的⽶粮,你们使我⾮常⾼兴。你们如果每天给别⼈⼀ 点点的礼物,也可以令他们很⾼兴。这些礼物未必是要买回来的,把在⽥里摘的⼀朵花送给你们的⽗母亲,已经会令他们⾮常⾼兴;⼀句感谢的话或⼀点爱⼼,也是很珍贵的礼物;⼀个慈祥的⽬光或表⽰关怀的举动,也可以替别⼈带来快乐。每天都给你们的家⼈和朋友⼀点礼物吧。”

 

【108】 素食有益身体,更培养慈悲心

佛陀回答道:“……知道⽐丘发愿慈悲的⼈,都会只供养素⾷给僧⼈。但有时,他们真的只有⾁类⾷品。另⼀些⼈则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僧,因⽽并不知道僧⼈吃素。在这种情形之下,⽐丘为免冒犯供者⽽令供者失了接触⼤道的机会,便应该接受他们的供⾷了。”

戌博迦说:“我是相信素⾷⽐ 较对⾝体有益的,素⾷的⼈觉得⽐较轻快和没那么容易⽣病。我已持素有⼗年了。我发觉我的健康很好,⽽且更培养了我的慈悲⼼。世尊,我很⾼兴获得你给我的明确指⽰。”

戌博迦同时也赞许僧团改变了吃隔夜⾷物的习惯,那些⾷物是会变坏⽽导致⽣病的。佛陀很感激戌博迦,并邀请他到精舍再为⽐丘们讲说基本的卫⽣习惯。

 

【109】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讥讽与称赞

佛陀听闻后,便对他们说:“⽐丘们,当你们听到别⼈讥讽或批评我或正法时,你们不要⽣起嗔怒或愤恨不平的感觉,这些感觉只会对你们有损⽆益;又当你们听到他⼈赞叹我或正法时,不要让快乐、享受或满⾜的感觉⽣起,这些感觉也是对你们有害的。正确的态度,是应该细⼼观察别⼈的批评⾥哪些部分是真,哪些部分是假。只有这样,你们才会在学习上有机会成就和进步……那些深得法要的⼈,不会说太多称赞之词。他们都明⽩觉悟的真实智慧,这智慧高深奥妙,超越⼀般⾔说思想。”

 

【110】 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

佛陀对他们宣说解脱之道。他告诉他们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持戒⽣定,定能⽣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地持戒。持戒越深,定⼒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的智慧。佛陀又讲解怎样观想因缘互⽣法以破除恒常和独⽴个体的妄见。观想缘起,可以帮助我们断除贪、嗔、痴,因⽽达至解脱、平和与喜悦。

 

【111】 宣讲缘生法

佛陀解说:“……你们需要每⼀刻都观想缘起之法性。当你们看到⼀⽚树叶或⼀滴⾬点时,观想所有令这片叶和这点⾬可以存在的远因近缘。你们必须知道这世界是千丝万缕的因缘所互相牵引、交织⽽成的。此有,故彼有;此⽆,故彼⽆。此⽣,故彼⽣;此灭,故彼灭。”“任何⽣灭之法,都是与其他所有的⽣灭之法相连。⼀中含多,多中含⼀。没有⼀,便没有多;没有多,便没有⼀。这就是缘起法的奥义。如果你们洞悉万法的性体,你们便可以超越⽣死所引起的所有烦恼。这样,你们才可以冲破⽣死的巨轮。”

“⽐丘们,缘⽣法的连锁关系有很多层次,⼤致可分为四类——主因之正缘、增上之助缘、相续⽆间之⾏缘和⼼⽣ 物象之攀缘。”“主因是世法现象⽣起的必需条件。例如,⼀粒⽶,就是⼀棵稻⽶的主因。帮助增加这粒⽶⽣长成稻的种种因素,就是助缘。在这个例⼦⾥ ,这些助缘包括了阳光、⾬⽔ 、泥土等。”

“相续⽆间的⾏缘,是导致物象⽣起的过程中,潜伏进⾏着每刻微细因缘相续的因素。没有这不断进⾏着的过程,又或过程中受到⼲扰⽽中断的话,稻便⽣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实是⼼识所产⽣的。米、稻、阳光、雨水、泥土等,全都是因心法攀尘所生起的。心所也就是世法⽣起的基本因素之⼀。”

 

【112】 四种陷阱

佛陀说:“ 信众们, ⼀ 般⼈ 很容易堕⼊四种陷阱:第⼀种是对感官之欲的执取不舍,第⼆种是对狭见的执著,第三种是对正法的怀疑,第四种是有‘我’之妄见。觉悟之道帮助我们不堕⼊这些陷阱。信众们,缘起之法可以帮助解决每一种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应该时刻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生之物象的互依互缘之性。”

 

【113】 舍利弗之吼

舍利弗尊者合上双掌站起来,他先向佛陀鞠躬,继而向僧众作礼。他说:“世尊,一个不修行、不观照身内之体又不留意自己行为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在地而又不道歉的。”

“世尊,我仍记得你十四年前对罗睺罗的教导。那时他只有十八岁,你教他观照地、水、火、风以培养他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虽然你当时的教诲是对罗睺罗而说,但我也同时学习。过去的十四年里,我都努力去遵照这教导,而内心对你无限感激。”

“ 世尊, 我修习要更似‘ 地’。地宽⽽⼴ ,有容量去接受和应变。不论别⼈把清⾹纯洁如鲜花、⾹⽔ 或乳汁等物放在地上,或将肮脏臭秽如屎、尿、⾎、黏液和痰涎等淌在地上,⼤地都会平等接受,不执不厌。世尊,我曾静思观想我的⾝⼼ 以能更像⼤地……”

“ 世尊, 我修习要更似‘ ⽔’。⽆ 论我们把芳⾹ 或秽臭之物扔到⽔⾥,⽔都会⼀样接受,⽆执⽆厌。⽔博⼤流动,有变化洁净的功能。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 更似⽔……”

“ 世尊, 我修习要更似‘ ⽕’。⽕能化烧万物。不论是美的或是不洁的,它都全⽆执著和厌弃。⽕能燃烧与净化。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 更像⽕……”

“ 世尊, 我修习要更似‘ 风’。风可以载送好与坏的种种⽓味,全⽆执著或厌弃。风能改变、清净和发放。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更像风……”

“世尊,就像⼀个‘不可接触者’的⼩孩,⾝穿破⾐、⼿持烂钵在街上乞⾷那样,我专意修习不持虚慢和骄傲之⼼。我试图把⾃⼰ 的⼼变作⼀个‘不可接触者’的⼩童之⼼。我也修习谦卑⼼, 不敢将⾃⼰ 放在别⼈ 之上……”

 

【114】 达到觉悟解脱的⼤海

佛陀沿着恒河朝西北往挢赏弥去。途中,他停下来观察⼀块浮⽊被⽔冲向下流的情形。指着那浮⽊,他呼唤⽐丘,说道:“⽐丘们!如果那浮⽊没有被河岸阻顿下来、没有下沉、没有遇到沙洲、没有被拾起来、没有堕⼊涡流或从内⾥枯烂,它便可以⼀直流⼊海⾥。这与你们在修⾏道上⼀样。如果你们不被河岸阻顿下来、不下沉、不遇到沙洲、不被拾起来、不堕⼊涡流或从内⾥枯烂,你们也肯定能达到觉悟解脱的⼤海。”

⽐丘说:“世尊,请你详细申述⼀下。被河岸阻顿、下沉,又或遇到沙洲是什么意思?”

佛陀答道:“被河岸阻顿,就是被六根六尘所纠缠。如果你们精进修⾏,便不会为六根六尘互相接触所产⽣的感受⽽缠缚了。下沉的意思,就是成了欲念和贪求的奴⾪,它们会剥夺你应该⽤在修⾏上的精⼒。为沙洲所阻碍,就是为了私欲⽽忧虑,永远只顾追逐名利⽽忘却了以觉悟为⽬标。被⼈拾起来的意思,就是迷失⾃⼰ 于散乱之中,与损友虚度时光⽽不事修⾏。堕⼊涡流,就是为五欲所困。五欲就是财、⾊、名、⾷、睡。从内⾥枯烂的意思,就是过着虚伪的⽣活,欺骗僧伽⽽同时以正法来达到⾃⼰ 的欲望。”“⽐丘们,如果你们精进修⾏⽽ 不堕⼊这六个陷阱,你们便必能证得觉悟之果,如那⽚浮⽊可以毫⽆障碍般直流⼊海⾥。”

 

【115】 真正伟⼤者的⼋种觉证

佛陀对众比丘说:“比丘们,我想给你们讲说真正伟大的人的八种觉证……”

“第⼀所觉证的,就是⼀切世法的⽆常与⽆⾃ 性。观照世法⽆常和⽆⾃我之性,你们便可以解除苦恼,达至开悟、平和与喜悦。

“第⼆所觉证的,就是越多的欲念会产⽣越多的苦恼。世间的⼀切罪苦,都是来⾃贪欲。

“第三所觉证的,就是少欲简朴的⽣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在简单的⽣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道的修⾏和帮助别⼈。

“第四所觉证的,就是只有努⼒精进,才可达至觉悟。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的⼤障碍。

“第五所觉证的,就是⽆明乃了⽆⽌ 境的⽣死轮转之起因。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

“第六所觉证的,就是贫穷会导致愤恨,因⽽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在⼴⾏ 布施的时候,⾏⼤ 道者应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不论是朋友、敌⼈、过去曾犯错或⽬前造成伤害的⼈。

“第七所觉证的,就是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出家的修⾏⼈,只得三⾐⼀ 钵,他们应该过简朴的⽣活,以慈悲视众⽣。

“第⼋所觉证的,就是我们不只是为⾃⼰ 开悟⽽修⾏,⽽是要全然贡献⾃⼰ 于带导他⼈⼊ 觉悟之门。

“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者的⼋种觉证。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至彻悟。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来指导他人,开阔别人的视线,以使人人都找寻到解脱觉悟之道。”

 

【116】 修得慧果,脱离痛苦的藩篱

佛陀对⽐丘们说:“作为众⽣之⼀,⼈类多少都必定要受苦。不过,那些虔于学习和修⾏正法的⼈,是会⽐其他⼈少受很多的苦的。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了解的慧⼒——他们修⾏的果实。”

“由于能深切了解,⼀个⾏者便可以替⾃⼰ 和他⼈防⽌痛苦加深。当不安的⾁体或精神感受⽣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 的⾝⼼ 或晕倒。他会平静地观察他的感受,⽽很清楚知道这只是⼀种感受⽽已。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且更不是受制于这种感受。这样,痛苦便不能缠缚他。当他有痛苦的感觉时,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平和镇定,没有担忧,没有畏惧,更没有怨⾔。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体上的,⽽不能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

“⽐丘们,你们要精进修⾏甚深的察觉,以能得到慧果的产⽣,因⽽脱离痛苦的藩蓠。那时,⽣、⽼、病、死,便再不会对你们造成任何扰恼。”

 

【117】“始与终”与“⽣和死”

“始与终都只是⼼智构造的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始或终,只有当我们被困于⽆明之中的时候,才会产⽣始与终的念头。⼈就是因为被困于⽆明,才会堕落⽣死轮转之中。”

“⽣和死也都只是⽆明所⽣的意念。超越了⽣与死和始与终的念头,便是超越了这个了⽆⽌ 境的轮转。”

 

【118】 ⼀切世法都存在于⼗⼋ 界

佛陀说:“阿难陀,世间是所有会变化和散灭的东西之总称。⼀切世法都存在于⼗⼋ 界——六根、六尘和六识——之内。你们都知道六种根本的感应器官,就是眼、⽿、⿐、⾆、⾝、意;六种客体的外尘物象,就是⾊相、

声⾳、⾹臭、甜苦等味、触碰之感和⼼⽣ 之物象;六种因为根尘接触⽽产⽣的意识,就是看见、听闻、嗅觉、味觉、触觉和⼼想意识。⼗⼋ 界之外,便没有世法;⼗⼋ 界之内的,全都落于⽣死、变化和散灭的范畴之中。因此,我说‘世间’是这些会变化散灭的物象的总称。”

 

【119】 ⼀切法皆空

佛陀说:“阿难陀,我说⼀切法皆空的意思,就是因为⼀切世法皆⽆⾃性。六根、六尘或六识,都绝⽆个别独⽴的⾃体。”

“世法的空,意指空⽆恒常与不变的⾃性。这就是⼀切法皆空的意思。你们知道⼀切法都落在变化散灭之中,因此,它们便不可以说是有独⽴个别的⾃体。⽐丘们,‘空’的意思,是空⽆⾃ 性。”“五蕴之中,没有任何⼀蕴是具有恒常不变之性的。⾊⾝ 、感受、思想、⾏念和意识,都全部没有⾃性,它们没有恒常不变之性。有⾃性,必须要具备恒常不变之性。去观想以能见到恒常不变之性的不存在,便是观空。”

 

【120】 ⼀切法互依⽽存

“阿难陀,观照缘⽣之法,我们便知道碗是不能独⽴存在的,它只可以与其他⼀切法互依⽽存,⼀切法都是互相依赖以⽣死存亡。⼀法的存在,代表着所有法的存在;⼀切法的存在,代表着⼀法的存在。阿难陀,这就是相互切⼊和相即的原理。”

“阿难陀,相互切⼊的意思,即‘相入’,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我们看见碗时,可以见到陶匠;看见陶匠时,又可以见到碗。相即的意思,是‘此是彼’,‘彼是此’。例如,浪就是⽔,⽽⽔ 也就是浪。阿难陀,讲堂⾥⽬ 前没有市集、⽔⽜ 或村落,但这只是从⼀个⾓度⽽⾔ 。实际上,没有市集、⽔⽜ 和村落,这讲堂也不会存在。因此,阿难陀,当你望着这空⽆⼀ 物的讲堂时,你应该可以见到市集、⽔⽜ 和村落的存在。没有‘此’,便没有‘彼’。‘空’的真义,就是‘此是因彼是’。”

佛陀又拿起那空碗,说道:“⽐丘们,这碗并不能独⽴存在。它在这⾥,是有赖所有其他⾮碗的存在物,如泥⼟、⽔、⽕、空⽓、陶匠等等所致的。⼀切世法也如是。每⼀法都与其他法互依⽽存。⼀切法的存在,都是循着相切和相即的原理。”

 

【121】 万物的真性

“阿难陀,种⼦没有死去。死的意思,是从‘存在’进⼊‘不存在’。宇宙中哪有⼀法会从‘存在’进⼊‘不存在’? ⼀⽚ 树叶、⼀粒微尘、⼀丝烧⾹的烟——没有⼀样是会由‘存在’进⼊‘不存在’的。这些法都只是转化为另⼀些法罢了。那菩提种⼦也是⼀样,种⼦没有死,它只是转化为树。种⼦和树,都⽆⽣⽆ 死。阿难陀,那种⼦和那树、你、我、⽐丘、讲堂、⼀⽚ 树叶、⼀ 粒微尘、⼀ 丝烧⾹ 的烟——全都⽆⽣⽆ 死。”

“阿难陀,⼀切法都⽆⽣⽆ 死。⽣与死都只是⼼识意念。⼀切法都⾮空⾮满、⾮成⾮坏、⾮垢⾮净、⾮增⾮减、⾮来⾮去、⾮⼀⾮ 多,这所有都只是意念。观照万法的空性,我们才可以超越所有分别的意念,⽽体证万物的真性。”

“阿难陀,万物的真性,就是⾮满⾮空、⾮⽣⾮ 死、⾮聚⾮散。就是基于这种真性,世间的⽣与死、满与空、聚与散才⽣起……”

 

【122】 感恩父母

“很多⼈都只在⽗母过世之后才懂得感恩。有⽗母健在,其实是最⼤的幸福。双亲是⼦⼥ 快乐的泉源。⼉⼥应该珍惜⽗母在⽣的时候,尽量去了解他们和令他们快乐。但不论⽗母仍在⽣或已过世,爱⼼的⾏动都能为他们带来快乐或功德。帮助穷困残弱、探访孤独者、赦免囚犯、放⽣屠房的禽畜、植树等,都是可以转化现状和带给⽗母快乐的慈悲之⾏。在⾃恣⽇,我们要⿎励⼤家致⼒于这些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