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享受步行
佛陀的步⾏就是为享受步⾏⽽⾏的。他似乎全不在乎是否能到达⽬的地。他的⽐丘们也是如此,没有⼀个⼈呈现些微的紧张和不耐烦,或希望尽快到达⽬的地。每个⼈的步伐都是那么缓稳平和,就像⼀起在写意地漫步,没有⼀点疲态。⽽每⼀天,他们都可以行上⼀段很长的路程。
【2】 比丘乞食
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到附近的村落中乞⾷。他们以佛陀为⾸,长列排⾏。缚悉底行在最后,紧跟在罗睺罗后⾯。他们步⾏时静悄庄严,每踏⼀步都专注地留意着每⼀下呼吸。他们会不时停下来接受村民的供养,使村民有机会把⾷物放进钵内。有些村民恭敬地跪在路旁,等候着供僧。当⽐丘们接受⾷物时,他们都默默地为村民诵经祝祷。
【3】 看顾水牛经
“正如牧童能认识他的⽔⽜ ,⼀个⽐丘也应该认识他⾃⼰⾝ 体的每⼀样元素。就如牧童知道每⼀头⽔⽜的特性和倾向,⼀个⽐丘也该知道哪些是⾝、口、意应该或不应该做的。又如牧童替⽔⽜洗涤⾝体⼀样,⼀个⽐丘应该清除他⾝⼼的欲念、执著、愤恨和恐惧。”
“就像牧童照料⽔⽜ 的伤口,⼀个⽐丘也应该看管他的六根——眼、⽿、⿐、⾆、⾝、意——好使它们不会在散乱中迷失。就像牧童为了令⽔⽜不被蚊⼦侵扰⽽⽣⽕ 弄烟,每个⽐丘也⽤他醒觉的教化使周围的⼈能免除⾝⼼之苦。就像那孩童会找安全的路给⽔⽜⾏⾛ ,每个⽐丘都应避免那些会引起财、⾊、名等欲望的场所,如酒寮、剧院。又像那孩童爱护他的⽔⽜⼀般,每个⽐丘都向往和珍惜禅坐的平和。就如那孩童会找浅⽔和安全的地⽅给⽔⽜过河,⼀个⽐丘也会倚仗‘四圣谛’来作他今⽣的向导。又如那孩童去找新鲜的⽔和草给⽔⽜作粮,⼀个⽐丘也知道‘四念处’是可导致解脱的资粮。像那孩童知道不应该过量地在草原上放⽔⽜ ,⼀个⽐丘也同样知道当他乞⾷时,必定要⼩⼼保持与邻近居民的良好关系。像牧童让年长的⽔⽜给年幼的做榜样,⼀个⽐丘也会依赖长⽼们的智慧和经验作借镜。⽐丘们,如果每个⽐丘都依着这⼗⼀点去修习,六年的时间就⾜以成就阿罗汉果位。”
修⾏也是⼀样。如果⼀个⽐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修⾏,他的⾝⼼就会受到损伤。贪⼼和嗔⼼之毒会感染他的伤口,令他在开悟之道上遇到障碍。
【4】 佛陀禅坐
这男⼦的背部⼗分挺直,⽽他的双脚则安然地放在⼤腿上。他的坐姿是那么平稳沉着,就好像是有特别的意思似的。他的双眼闭上⼀半,⽽他微蜷的⼿掌就轻放在⼤腿上。他⾝上搭着⼀件黄⾊的袍,裸着⼀边肩膀,全⾝都散发着平和、恬静和威严。就只望他⼀眼,缚悉底已感到⼀阵奇妙的清新。他⼼怀颤动,他不明⽩⾃⼰为何竟会因⼀个素未谋⾯的⼈产⽣这样特别的感觉,但他依然⼼存敬意地呆⽴在那⾥良久。
【5】 把人分成不同阶级是不对的
悉达多点头说道:“孩⼦们,你们都已经明⽩了。⼈⽣ 出来是没有阶级的。每个⼈的泪⽔都是咸的,就如每个⼈的⾎都是红⾊的⼀样。把⼈分成不同阶级以⾄对他们有偏见是不对的。我在静定中看得⾮常清楚。”
【6】 维护正义真理需要勇⽓
“在这个世界上,太少⼈⽤慈悲⼼去看事物。因此他们对⼤家残忍⽆情。弱的往往被强的压迫欺负。我现在仍觉得我那天所说的是对的,因为那是出⾃爱和谅解。爱和谅解可以减轻众⽣的痛苦。⽆论⼤多数⼈怎样看,真理始终是真理。所以我现在告诉你们,能站起来维护正义真理是需要很⼤勇⽓的。”
【7】 不再修习苦行
悉达多说:“我现在知道,折磨⾃⼰ 的⾝体是⽆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体并不单是⼀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筏。我不会再修习苦⾏了。我会每天早上到村⾥乞⾷。”
【8】 深⼊认识禅定
除了履⾏朝廷的职责和扶助耶输陀罗,悉达多仍继续与那些有名望的婆罗门和⾼僧交流切磋。他知道宗教的探索并不只限于研读圣典,⽽是要兼顾禅坐静思的修习,才能达到⼼智的解脱和释放。他开始更深⼊地去认识禅定。他尽量把所学的运⽤于⽇常的宫中⽣活,然后把这些体验与耶输陀罗⼀起分享。
【9】 开始独自修行
悉达多一直望着车匿和两匹马消失踪影,才转向森林那边,开始走进他生命的新一页。从此。天幕将是他的屋盖,树林就是他的家。一股舒泰满足的感觉涌起……
他行入森林,在一棵树下坐了下来。作为一个出家人后,他第一次禅坐。经过在王宫中漫长的最后一日,和在马背上度过的整个秋夜,悉达多现在体验到安然的舒畅。他静坐着,细心地欣赏和培养那份初踏入森林便已察觉到的自由解放的感觉。
【10】 拜师
悉达多走过去跟大师见面,很恭敬地自我介绍:“尊敬的大导师,我恳请你收我为徒。我希望在你的引导之下生活和修学。”阿罗罗大师听他这样说,便把悉达多仔细端详,然后表示接纳他的要求……悉达多俯伏地上,以表示感激和高兴。
第一次持钵乞食,悉达多才恍然明白出家人与在家人的生活原来是如此密切——出家人是依赖在家众供应食物的。他学会持钵的正确方法,又学会怎样行路、站立、接受食物,以及诵经来答谢供养……
他很努力修习,大概每五至六日,他便会再去请教阿罗罗有关他修行时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在短短的时间内,悉达多已有很可观的进步了。
他禅坐的时候,已能够把念头放下,甚至对过去和未来都全无牵挂……数星期后,悉达多的定境进展到连思想和执著的种子都化解了……心境就寂静平和得像风平浪静的湖水。
当他报告他的成果给阿罗罗大师时,大师十分讶异。他再教悉达多怎样达至“空无边处”的定境……不到三天,他已证得此境……静修了两天,便已证得“识无边处”的定境……不到一个月,悉达多便证得“无所有处”的定境。喜获此境,他在接下来的数个星期里潜心用它来摆脱心识深处的障碍……
【11】 继续寻道
悉达多默默地考虑⼤师的邀请。“⽆所有处”的境界的确是宝贵的禅果,但既然它仍未解决⽣死和摆脱苦恼,它便仍不是全⾯的解脱。悉达多的⽬标不是在于领导僧众,⽽是在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他合掌答道:“我尊敬的⽼师,‘⽆所有处’不是我的最终⽬标。对于你这段⽇⼦⾥给我的关怀和照顾,请你接纳我的衷⼼感谢。我现在求你允许,让我离开⼤家到别处继续寻道。这⼏个⽉来你对我的悉⼼教导,我实在万分感谢,并必定铭记于⼼。”
阿罗罗⼤师有点失望,但悉达多的去意已决。第⼆天,他又再次上路了。
【12】 寻访名师
悉达多渡过了有名的恒河,进入摩揭陀王国,来到一个因有多位伟大精神导师而著称的地带。他决意要在此地找到一位可以教他了生脱死的导师。这些大师大都住在深山峻岭。悉达多不厌其烦地到处访寻这些名师的所在;无论要攀过多少座山岭,跋涉多少个幽谷,他都在所不计。一月复一月,日晒雨淋,他就这样继续寻访下去。
【13】 唯⼀的愿望
“我真正唯⼀的愿望就是找寻替所有众⽣脱苦之道。⼤王,时光飞逝。如果我现在不把握⽬前年轻⼒壮的体魄,到衰⽼时便后悔莫及了。⽣命⽆常——疾病和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的。被贪婪、愤怒、憎恨、情欲、嫉妒和骄傲的煎熬⽽引起的⽕焰,在我⼼中持续燃烧。只有当我寻得⼤道才能令众⽣得到解脱。”
【14】 要靠⾃⼰ 达到彻悟
⼀如以往,悉达多婉拒了。他知道“⾮想⾮⾮想”之境是不能解脱⽣死的,⽽他必须往别处继续寻找答案。他对⼤师和众沙门表达了⾄深的谢意后,便收拾⾏装,准备上路。每个⼈都很喜欢悉达多,他们都不舍得他离去。
虽然悉达多跟随当地这两位最出名的禅师学习有成,但解脱⽣死的问题仍在他的⼼⾥ 燃得炽热。他相信⾃⼰再不能从任何⼀位⼤师圣贤那里学得更多了。因此,他知道从现在开始,要靠⾃⼰达到彻悟。
【15】 虐待⾝体就是虐待⼼智
终于有⼀天,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突然醒觉到这条苦⾏之道是绝对错误的。太阳落⼭了,⼀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在烈⽇之下坐了⼀整天,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悉达多体验到他⼼内⼀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在。他体会到⾝和⼼组合成⼀个不可分割的实体。⾝体的平静和舒适与⾃⼼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虐待⾃⼰ 的⾝体就是虐待⾃⼰的⼼智。
【16】 以禅定滋养⾝⼼
他已放弃了对传统和经典的依赖,⽽靠⾃⼰ 找寻⼤道。他回归到⾃⼰,要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他全没犹豫地以禅定来滋养⾝⼼ 。就这样,⼀种⾃在和安稳的感觉油然⽽⽣。他完全没有刻意远离或逃避感受和思想。他只是留意着每个感觉和念头的⽣起,并予以细⼼的观察。
当他回归到⾃⼰ ,他发觉⾃⼰ 全然在世法之中。⼀下呼吸、⼀串鸟鸣、⼀⽚ 树叶、⼀线阳光——任何⼀样都可以成为他静坐时的主题。他开始见到解脱之匙在于每⼀呼吸、每⼀步伐、道路上的每⼀块⼩⽯⼦ 。
乔达摩沙门从静思他的⾝体进⽽静思他的感觉,再从静思他的感觉⾄静思他所体会到的,包括在他⼼中起伏的每个念头。他体悟到⾝⼼⼀ 如,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切智慧。他知道只要他细⼼看⼀粒微尘,他就可以看到整个宇宙的真正⾯⽬。微尘本⾝就是宇宙,如果微尘不存在,宇宙也不存在。乔达摩沙门跨越了常我这个⾃我个体的意识……其实,没有⼀样东西是有⾃性的。⽆我才是万法之本体。无我并不是用来形容一个新个体的名词。它是破除所有妄见的⼀声响雷。
【17】 毕钵罗树下的彻悟
乔达摩⽤他的定⼒去探察与⾝体及感受之流并流的思想之流。思想之流的点滴在出⽣、存在和死亡的过程中彼此交融、互相影响。如果思想正确,万象的实相很容易便显现出来;如果⼀个⼈的思想不正确,实相就被蒙蔽着。⼀般⼈就是因为存有错误的见解⽽被困于⽆穷的苦海⾥:他们相信那些⽆常的东西是恒常的;⽆⾃性的东西是有独⽴本体的;⽆⽣灭的东西是有⽣灭的;⽽他们又把不可分割的分成不同的部分看待。
悉达多过去曾尽量寻求摆脱恐惧、嗔怒和贪欲的办法。但这些办法都只是试图压抑感受和情绪,因⽽没有真实的效果。现在,悉达多明⽩到它们的起因都是由于⽆明,因此⼀旦从⽆明中解脱出来,所有的精神障碍便会⾃动消散,⼀如影⼦在太阳初升之前的不翼⽽飞。悉达多这些深⼊的体悟都是他修禅定的果实。
他微笑着,抬头望向⼀⽚ 倚在蔚蓝天空的毕钵罗树叶,它那摇曳着的尾巴就像在呼唤着他似的。深深地望着树叶,他很清楚见到太阳和星星存在其中——没有太阳,没有光和暖,树叶是⽆法⽣存的。这是这样,因为那是那样。他又见到泥⼟、时间、空间和⼼识,全都同时存藏在树叶⾥⾯ 。其实在那⼀刻,整个宇宙都存于那⽚树叶之内。那树叶的实相简直就是⼀个奥妙的奇迹。
我们通常都以为⼀⽚ 树叶只会在春天⽣长。但乔达摩却见到它久远以来已经存在于阳光、⽩云、那棵树和它⾃⼰ 。如果见到那树叶从未出⽣过,他也会见到他⾃⼰从没有出⽣过。树叶和他⾃⼰ ,两者都只不过是显现出来罢了——他们根本从未⽣过,也是永不可能灭亡的。有了这种彻悟,⽣与死、出现与消失,都⼀并溶解,⽽树叶和他⾃⼰ 的真⾯⽬ 便随之流露出来。他体会到任何⼀种现象的存在都有引致其他现象产⽣的可能性。单⼀之中包含所有,⽽所有也存藏于单⼀。
那⽚树叶与他的⾝体为⼀。他们彼此都没有个别、永恒的⾃体。任何⼀样都不能够脱离宇宙其他的⼀切,独⾃⽣ 存。见到所有现象的互依性,悉达多了悟到⼀切世法皆空——⼀切事物都根本没有个别独⽴的体性。他明⽩到互依性和⽆我这两个原理就是开启解脱之门的钥匙。
燃亮了他⾊⾝ 、感受、思想、⾏念和意识的川流,悉达多现在明⽩⽆常与⽆我就是⽣命的必需条件。没有⽆常和⽆我,任何事物都没法⽣长和发展。就如⼀粒⽶如果不是⽆常和⽆我,它就不会⽣长成稻。如果云不是⽆常⽆我,它就不会变成⾬⽔ 。如果不是⽆常性和⽆⾃ 性,⼀个⼩孩就不会长⼤成⼈。“因此,”他想,“接受⽣命就是去接受⽆常⽆我。痛苦的根源正是来⾃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 切皆⽆⽣⽆ 死,⽆起⽆灭,⽆⼀⽆ 多,⽆内⽆外,⽆⼤⽆⼩ ,⽆垢⽆净……”
【18】 三个异梦
就在前⼀夜,他已做了⼀些异梦。在其中⼀个,他看见⾃⼰ 侧⾝躺着,两膝紧贴着喜玛拉雅⼭,左⼿触摸到东海的岸,右⼿触摸到西海的岸,⽽双脚则放在南海的岸上。在另⼀个梦⾥,他的肚下⽣出⼀朵⼤如车轮的莲花,⼀直上升⾄最⾼的云霄。在第三个梦⾥,⽆数不同颜⾊的雀鸟从四⾯⼋⽅ 向他飞来。这些梦境都似是给他预告他即将证得伟⼤的觉悟。
【19】 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通过念念留⼼专注的觉察,悉达多的⼼、⾝和呼吸都达⾄完满的合⼀。他在念⼒上的修习,使他培养出很⼤的定⼒。⽽他就是⽤这种定⼒,帮助他观照他的⾝和⼼。进⼊甚深禅定之后,他可以辨察到当时他⾝体内存在着的⽆数众⽣。这包括了有机或⽆机的,矿物、草苔、昆⾍、动物和⼈等。在那⼀刻,他也察视到所有其他众⽣就是他⾃⼰ 。他看见⾃⼰ 的过去⽣,和所有⽣世的⽣⽣ 死死。他看见⽆数星体和世界的建造与毁灭。他感受到所有⽣灵的喜乐与悲哀——这些⽣灵包括了胎⽣、卵⽣和细胞分化⽽成的。他看见⾃⼰体内的每⼀个细胞都蕴藏着天地万物,⽽且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20】 超越⽣死的罗⽹
乔达摩进⼊更深的禅定。他见到⽆数世界的盛衰成坏。他见到⽆数众⽣所经历的⽣⽣世世。他见到这些⽣死,全都只是现象⽽并⾮实相。就如亿万的波浪不停地在海⾯起伏,⼤海本⾝是不落⽣死的。只要波浪明⽩它们其实是海⽔,它们便可同样超越⽣死,不再惧怕,⽽获得内⼼的平静和安稳。这个证悟令乔达摩⾃⼰也超越了⽣死的罗⽹。
【21】 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
当我们学会把心静定下来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我们便可以对一切达到全面了解,因而将苦恼接受,化为爱心。乔达摩现在体悟到,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有爱心。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便连一个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憎恨。我们只会希望尽力帮助他改善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状况。
【22】 念力的宝库
真正了解⼀切,会令我们产⽣慈悲与爱⼼,进而导致正确的⾏为。要去施爱,⾸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要得到清楚明⽩的了解,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留⼼关注,在当下的每⼀刻去直接体验⽣命,以能洞察⾃⾝ 内外正在发⽣的⼀切。锻炼念念留⼼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切事物的核⼼⽽ 使其⽆所遁形。这就是念⼒的宝库——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解脱和彻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语⾔、正确的⾏为、正确的⼯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悉达多称这些为正道。
【23】 找到⼤道
深⼊地察视众⽣,悉达多能洞悉每个⼈的⼼念,⽆论他们⾝在何处。他又能听到每个⼈的叫喊,不论是为悲或是为喜。他也同时证得天眼、天⽿和来去⽆碍等神通……
悉达多凝望着星星,油然而生的慈悲使他感叹起来:“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种子,可惜我们多生多世都被淹没在生死的汪洋里!”
悉达多知道他已找到⼤道,达到了他的⽬的,所以他内⼼平和⾃在。他回想起这些年来的寻觅,当中经历过的失望与艰苦。他想起⽗母、姨母、耶输陀罗、罗睺罗和他的朋友。他又想起王宫、迦毗罗卫国、他的⼈民与国家,以及所有在痛苦贫困中⽣活的⼈,尤其是⼩孩。他对⾃⼰ 承诺,要把他的发现与⼤众分享,以使他们从苦痛之中解脱出来。从他的彻悟中流露出来的,是对众⽣的⼀股深切的爱。
【24】 活在当下
“孩⼦们,留⼼吃橘⼦的意思,就是要吃它时真正地与橘⼦接触和沟通,你的⼼没有思念着昨天或明天,只是全神贯注地投⼊这⼀刻。这时那橘⼦才真正存在。⽣活得念念留⼼专注,就是要活在当下,⾝⼼ 都投进此时此处。”
【25】 修习专念
“⼀个修习专念的⼈可以从橘⼦⾥看到别⼈看不到的东西。⼀个留⼼察觉的⼈可以看到那棵橘树、春天时橘树的花朵和滋养橘⼦的阳光和⾬⽔ 。细看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万样导致橘⼦产⽣的东西。看着橘⼦,⼀个修习专注的⼈能看到宇宙间的奥妙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孩⼦们,我们的⽇常⽣活就像橘⼦⼀ 样。就如每个橘⼦是由一瓣瓣的橘⼦⾁组成,每⼀天也是由⼆⼗四⼩时组成。⼀⼩ 时就如⼀瓣橘⼦⾁ 。⽣活了⼆⼗ 四⼩时就如吃完了全部的橘⼦⾁ 。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个⼩时都活在专注察觉之中,⼼念永远只投⼊⽬前这⼀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