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每一个修行者一定要修持无为法,什么叫无为法呢?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远离贪欲才是修行的根本,大家要仔细思量聆听——你们应当常常为他人开示佛法,致力于佛法的弘扬。你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到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演说佛法,另外一件事就是在无话可说的时候保持沉默,而不要去说那些与世俗相应的话。你们不要看不起沉默,善于保持沉默的人能够获得莫大利益。你们一定要把贪欲、嗔恚、愚痴和烦恼,得以彻底断除干净而永不复发,这就是无为法。而要通达无为法,只有勤加修持,把持正道才会实现,同时要保持心性,如如不动,安住在无我的境界,远离三界的火坑,同时必须精进修行八正道,才能达到彼岸。

如果修行者,对六根没有成就的话,他依然是凡夫。如果佛弟子没有成就六根,那么他修行一定是很懒散、很懈怠。如果佛弟子已经成就了,对佛陀正法有坚固不坏之信念,已经圆满成就了圣戒的奉持,但他不能升起积极向上的信念,不能寻求合适的地方进行禅修,也不发愿出离三界。由于无法体会到修行正法所带来的喜乐,故而欢喜之心也就无从升起;欢喜之心不生,身心自然无法祥和喜乐;身心不得安宁,这痛苦的感觉升起,内心就会随之更加不得安宁;内心不得安宁,就是佛弟子修行懒散、懈怠和放纵心事,任性妄为的后果。

如果佛弟子能够建立起对佛法僧三宝的绝对信心,圆满成就了圣戒的奉持,但内心还不知足,还有欲望,应该发愿出离生死的苦海,不再轮回,于是他时刻都想办法去禅修,如此一来就能体会到修行正法的快乐与欢喜,身心自然祥和,快乐感受也就升起,随之心神安定。只要修行能够达到心神安定的程度,就可以说明这位修行者的修行是精进的,不曾放纵内心的欲念,严格按照佛陀的开示,依靠佛陀的教理和对圣戒的奉持,并对佛法僧三宝建立起了坚固不坏的信心。

 

0:00
/3:10

佛陀觉悟世间的一切真相,悉知世间的一切真相,知道世界所有的形成与毁灭,也处处都会开示给世人他所修持的离苦得乐的正确方法,能够被具足真知真觉的智者所证实,都绝对符合其真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自从佛陀在菩提树下功德圆满成就佛果开始,到证入涅槃之前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不虚假,不离真相,知见也并非颠倒,句句皆是真理。

要说有人中狮子,那一定是佛陀。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清净无染、梵行的圆满者,他处处开示,世间所有有情众生都不能够提出任何异议和观点。

佛陀拥有至高无上的清凉境界,使有缘众生不会有烦恼和躁动,带给众生真实不虚的大利益。佛陀作为世间智慧之源,能够解开导致生死轮回的一切束缚,除尽导致沉沦苦海的一切业力,进而从生死苦海中彻底解脱出来。无论是三界中的天人,还是世人,只要能够皈命顶礼在福德智慧如同虚空之海无边无际的如来足下,世间所有鬼神都会尊重这位皈命者,就算是临近死亡的人,若能皈命在佛陀座下,也会安住在极乐境界之中,最终没有任何障碍地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所以修行者应当远离尘世,将快乐安住在禅定之中,以自信光明安住内心。如果心中无佛的话,就必定会失去理性,并深陷忧愁悲伤之中,从而深陷地狱,饱受痛苦煎熬。

 

0:00
/2:18

如果一个修行者想要解脱,因缘成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不仅自己要具足善知识,还要得到善知识的指导。

第二个条件是,不仅要修习和守护禁戒,它是达致解脱的圣戒,还要具备出家人所必需的威严礼节,哪怕是对于细微的罪过,都要感到胆战心惊、恐惧万分,以惭愧之心忏悔自己的罪行。而对于恶行,在未来的修行生涯中更要小心翼翼地受此戒律。

第三个条件是,善知识所说的教理能垢灭善生、心意柔软,能去除贪欲、嗔恚、昏沉和疑惑,这些都是遮盖住清净本性的毒瘤。善知识所说的教理包括戒律、禅定、智慧、禅修,讲述减少欲望、知足常乐、断除轮回、灭除贪嗔痴三毒的方法,介绍独处的好处、参禅悟道的妙用,以及世间万法缘起性空等离苦得乐无上妙法。真正的解脱之道,要经常听到圣者演说的如是法义。

对于想要脱离生死、不再轮回的修行者来说,修行一定要常行精进,断除一切恶不善法,广修所有善法,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为了广造一切善业根本而鞠躬尽瘁、精进努力。要深入法藏,启迪智慧,观察世间万物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无常变易的本来面目,从而建立世出世间的般若智慧,圣人的智慧,深明大义,洞察一切,从而断除一切烦恼,这就是想要解脱所必须具备的因缘。在成就这些因缘之后,还要看透色身的不净本质,从而断除所有欲念;运用慈悲,从而断除嗔恚之心;关注呼吸,从而达到心无杂念;看透世间无常本质,从而淡出所有傲慢。如果修行者能够亲近大善知识,从而具足善知识,守护圣戒;如果修行者能够常常保持无常观念,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断除一切傲慢,熄灭一切贪欲,去除一切烦恼,从而圆满具足一切修为,最终证入到涅槃境界。

 

0:00
/2:59

每个修行者要谨慎思维,不要把意念用在已经成为过去的所有事情上,对未来的一切也都不要寄予希望。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都已消失,而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对于当下所面临的一切,必须要深思熟虑,用智慧去观察当下所有,无不处在无常变易之中,就算是联想也如同雷电光闪逝那样,无一刻安宁。我们应当追寻那些已经淡出生死轮回的圣人们,不再被生老病死和忧悲恼苦无尽苦海所折磨,让苦海得以枯竭,灾祸得以终止,是以日日夜夜精勤修学,不再懈怠,从而登陆涅槃境界。

佛弟子们,当修行者执着于已经成为过去的色身、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时,就会心生贪欲,进而去追求、去期待,会安住其中。如果不执着于已经成为过去的色身、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就不会心生贪恋,修行者对于当下正在面对的色身、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不升起、不贪爱,更不会安住,这才是修行者善待当下的义理所在。

 

0:00
/1:35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是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不清楚,对行为形成的业力不清楚,对果报不清楚,对释迦牟尼佛不清楚,对离苦得乐的正法不清楚,对释迦牟尼佛教导之正确佛法不清楚,对世间苦海不清楚,对苦海的形成不清楚,对于苦海都已经麻木,并不想了断生死、不再轮回。

对出离苦海的方法也不明白,不知道诸法的起因,也不知道何因何缘形成的做法;不知道何为善,也不知道何为恶,对于有罪无罪、该做或是不该做的行为,一概不知;什么是劣习,什么是殊胜,何为污染,何为清净,已经形成诸法的方方面面条件都不清楚;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处的本来面目不能够如是觉知,心中对万法不能够升起正知、正见,也不知道脱离生死苦海的解决之法。这种愚痴不明白、没有智慧,就是无明。

因为无明才有行,什么是行呢?行指的是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因为行为而有识,那么识又是什么呢?识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和合而生成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因为识而有明,什么是明呢?明指的是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

什么是因缘法呢?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有什么,彼有什么呢?有无明而有行为,有行为而有意识,因意识而有身心,因身心而有六入处,因六入处而有接触,因接触而生感受,因感受而生爱乐,因爱乐而有索取,因索取、因有而会有生,有生就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汇聚而成苦海。

什么是缘生法呢?所谓缘生法,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无论佛陀出世与否,这法义都是常驻法界,佛陀自己亲自证悟此法义,而成无上正等正觉并为人开示。因为是缘起法,所以才会出现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而这些现象本来是没有的,是空寂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产物,这就是缘生之法。

佛弟子对因缘法则和缘生之法生起正知、正见,不会沉迷于过去,也不寄希望于未来,也不执着于当下,也不理会其他众生的来龙去脉,也不会像其他修行者或者是其他教派的修行者那样,被所升起的俗见所束缚。对于有我的见解,有众生的见解,久远的见解,都彻底断除干净,就好比是斩断树根,树再也无法复活。这就是佛弟子对于因缘法和缘生法,应当拥有的正知正见,善的知见,善的觉悟,善的修持,善的证入,从而不再轮回转世。

这缘起之法,不是释迦牟尼佛设定的,也不是他人设定的。无论佛陀出世与否,这法义都是存在的,是法界运行的根本准则。一切如来,通过自己的修证,觉悟到了这殊胜法义,因此而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将这法义分别演说利益众生——苦海的形成,其根本就在于无明,只要无明消失,苦海也就荡然无存。

0:00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