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修行之人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有的甚至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还会被世人轻视,但是你们依然如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们为了追求无上的智慧,为了彻底摆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控制,最终能够了脱生死不再轮回的缘故。各位善根深厚的修行者,你们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不再有让你们感到恐怖的事情发生,也不再担心死于非命,你们修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彻底摆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世间八苦的纠缠不清吗?不就是为了永远断除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吗?既然是为了这个目的修行,那你们为何还像那些愚痴无知的凡夫一样,生起贪欲而被染着呢?当一些事情不随你们的心意时,你们就会随之出现嗔恚、懒散、心念散乱的情况,进而六根迷乱。就好比有人刚出黑牢又进暗室;又好比有人好不容易从又脏又臭的茅坑爬出来,却再度掉进茅厕;又好比有人用黑墨水儿去洗白色衣服;又好比曾经用来焚烧尸体但没有烧尽的柴禾依然不会被樵夫拿回家使用。为了脱离生死而修行的人,如果对贪嗔痴三毒、对六根没有守护好而被染着,不仅会愈演愈烈,还会迷乱了自己的心性,导致六根随之散乱。

各位修行者,有三种感觉是非常不好的。第一是贪欲,第二是嗔恨,第三是害意,这三种感觉都是由念想而升起的。念想是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而贪觉、嗔觉和害觉都是由念想升起的。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三大不善之法消灭干净呢?那就是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这四念处,将这四念处安住在无相三昧之中。只要按照这个方法精勤修习,过不多久,那些不善之法就会被消灭干净,再也无从升起。

发心要出离三界的修行者,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对佛陀和佛陀所传承的法义升起信心,并欢喜修行无相三昧的,就等于打开了通往涅槃之城的大门,不久就可以抵达涅槃彼岸,不再经历轮回之苦。

如果修行者还有以下三种见解,就不可能证入涅槃境界——第一种是生命,即身体;第二种是生命和身体各自独立存在;第三种是肉身和我无二分别,永恒不变。

多闻聪慧的弟子,你们应该这样想:在这世界中,没有哪一事哪一物可以降服我,可以让我在获取时不产生罪过。因此,当你们知晓你们的肉身、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这五蕴,都会因获取和强求给你们带来莫大的罪过时,你们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就不会再想去获取和强求了。这样,你们就建立起清净无染的修行,再也不会在这三界六道中做无谓的辗转轮回了。

佛陀对弟子开示:“如果佛弟子成就了以下这四大行为,那么,他就成就了第一善业(并非是无上士、佛)。四种行为分别是:身体不作恶业、口不出恶言、不靠错误的方式生活、心中不生恶念。各位弟子,身体和言语的行为,我把它们归纳为戒。而心念,则是由心而生的。如今我来为你们开示不善之戒、善戒、善念和不善之念从何而生,又从何处而灭,又在何处败坏无余,多闻聪慧的佛弟子又如何在修行的过程中灭除种种不善之戒、善戒、善念和不善之念。

“各位弟子!什么是不善之戒呢?身口意三方面造就恶不善行就是不善之戒。这不善之戒又从何而生呢?我说这种种恶不善戒是从心而生。心怎么会生起这种种不善之戒呢?那是因为心里有贪嗔痴三毒的缘故。如何才能灭除不善之戒呢?又怎样才能使它们无有残余呢?多闻聪慧的佛弟子如果想舍弃身口意种种不善之戒,就要广行十善业。当如是修为之后,那不善之戒就会灭除并无有残余。

“要如何修行才能灭除不善之戒呢?多闻聪慧的佛弟子会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这四念处的修行,就可以使得不善之戒灭除无余。

“各位弟子!什么是善戒呢?善戒指的是身口意的行为符合十善业,就是善戒。那善戒又是从何而生呢?善戒是从心而生。心为什么会生出如是善戒呢?那是因为心中无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那善戒又是如何灭除且无有残余的呢?那是因为多闻聪慧的佛弟子修行善戒而不执着善戒的缘故。那么,多闻聪慧的佛弟子在修行善戒的过程中又是如何灭除善戒的呢?那是因为他们会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这四念处的修行,就可以使得善戒灭除无余。

“什么是不善之念呢?不善之念指的是贪欲之念、嗔恚之念和伤害之念。这三大念想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从想中产生的。什么是想呢?想有无量百千种之多,或是贪欲,或是嗔恚,或是伤害。因为众生立足于贪欲、嗔恚和伤害这三大毒根的缘故,才会生起与之相应的不善之念。那要如何才能灭除不善之念并让它无有残余呢?多闻聪慧的佛弟子要远离贪欲和种种恶不善法,进而成就初禅境地的修持,那么他的不善之念就会灭除且无有残余。要如何去修持才能做到这一步呢?只要多闻聪慧的佛弟子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这四念处的修行,就可以使得不善之念灭除无余。

“各位弟子!什么是善念呢?善念指的是无有贪欲、无有嗔恚、无有伤害。善念又是从何而生呢?善念是从想而生。想的种类虽有无量百千,但无非就这三大类:一种是无有贪欲的念想,一种是无有嗔恚的念想,一种是无有伤害的念想。众生因心中无有贪欲、嗔恚和伤害的念想,故所生出的善念就会与之相应。善念又是如何得以灭除和无有残余的呢?那是因为多闻聪慧的佛弟子成就了第四禅修持的缘故。要如何修行才能够灭除善念呢?如果多闻聪慧的佛弟子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这四念处的修行,就可以使得善念灭除无余。

“如果多闻聪慧的佛弟子们以智慧观照这所有真相,就会明白:因为具足正确见解的缘故,才会生成正确的思维。因为有正确的思维,才会有正确的言语。因为有正确的言语,才会有正当的行为。因为有正当的行为,才会有正当的职业滋养色身。因为有正当的职业,才会有正当的生存方式。因为有正当的生存方式,才会有正确的努力。因为有正确的努力,才会形成正确的观念。因为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正确的禅定。当正确的禅定成就之后,就会从所有的淫欲、嗔恚和愚痴中彻底解脱出来。当心从贪嗔痴中解脱出来之后,导致生死轮回的结使便已断尽,清净无染的梵行得以建立,应当具足的修为都已圆满具足,再也不会在这世间投胎转世了。

“修学之人要想超凡入圣就必须成就上述这八大正道,而已经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圣果的弟子,在成就八大正道之外还必须要加上亲身体会的正确见解和智慧。也只有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人,才算得上是成就了第一善业。世间无上之士,得到了第一真理,也只有这样的弟子,才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修行者。

“各位弟子!什么是如意足?第一,是指发愿修学解脱之道的佛弟子,在修行路上,早日证得圣果的欲念越来越坚定,这就是欲如意足。第二,成就念如意足的修持,使心意不散乱,能够安住在自心不乱之中。第三,成就进如意足的修持,使自己修学精进,不要懈怠。第四,成就思如意足的修持,能够观照诸法的实相,区分真伪而停止所有的妄念,使心意安住在出离生死轮回的解脱之道上不再退转,使本心处于厌离之中,始终对世间万物处于无欲无求的境界之中,始终让内心处于灭除情欲和舍离忘法的境界之中,使本心尽快恢复至清净无染的涅槃境界。”

佛陀给众弟子开示:“我今天为大家开示‘爱’对修行人的危害。爱,就像是一张网,好比是粘胶,好比是源源不断的源泉,好比是莲藕之根。爱,能够为有情众生的生死解脱设置重重障碍,覆蔽自心的本来清净,与身心世界的黏合,覆蔽闭塞了正知正见,使内心长劫安住在黑暗朦胧的轮回苦海中。又好比是一大堆总也无法理顺的狗场、乱草和败絮,使有情众生长劫以来经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休止地轮回在三界六道中,不能得到片刻安宁。那么,爱产生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是因为众生认为有个真实的我存在的缘故。正因为众生认为有个真实不变的我,于是就衍生出了许许多多与我有关的念想,比如说:我、我要、那是我、我在那里、不是我、我那时、要我干什么等18种诸如此类的念想。这些从意识内外与过去、现在和未来加起来总共108种爱的行为,这108个念想就被称为爱,而这个爱使得众生沉沦于苦海而无法解脱。”

佛陀继续开示道:“关于爱的现象无外乎有四种,一种是爱能够得以延续,一种是由爱生恨,一种是由恨转化成为爱,一种是恨继续深化和延续。

“为什么说爱能够得以延续呢?这位众生的意识里对某一类众生或者是事物有着喜爱和念想,当因缘和合,那个喜爱的意中人或事物出现在面前时,他就会立即产生喜乐而爱上所心仪的对象。

“什么是由爱生恨呢?是指有些众生本来有喜爱和念想的对象,但当他不喜欢的对象出现在他身边时,他就会心想:我喜欢的没有来,不喜欢的却偏偏出现在我身边,真是懊恼、怒火。于是就产生了嗔恨心。这就是由爱生恨的义理所在。

“什么是由恨转化为爱呢?是指当看到对方意趣与自己相同,自己喜欢的对方也很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对方也不喜欢的时候,就会产生爱意。这就是由恨转爱。

“什么是恨继续深化和延续呢?是指当自己不喜欢某一类人或事或物时,看到其他人偏偏喜欢自己所不喜欢的,于是本来就有恨,遇到此类情况就恨上加恨。

“而那些因厌恶世间万法瞬息万变而发心出离三界不再轮回、出家修习梵行的修行者,因远离一切欲念和恶不善法,勤修精进四禅八定,就能将这四种情况的爱都彻底断除干净,从而斩断了导致轮回的根本。就好比是被斩断了根的一棵树,再也不可能复活再生一般。

“当一位修行者断尽一切欲念和烦恼,本心得以从三界六道中彻底解脱出来,证得了阿罗汉果位,这个时候,他既不会自举,也不会被外尘的五欲六尘所蒙蔽,也不会陷入烦恼苦海,也不会嫌弃其他众生与事物。

“什么是自举呢?所谓自举是指认为身体、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这五蕴是我,或者是我在其中,或者是认为五蕴与我是两大系统。而不自举是什么意思呢?不认为五蕴是我,或者不认为我在五蕴中,这就是所谓的不自举。什么是还举呢?还举是指无论是他人骂我、打我,恨我、折辱我,我都以牙还牙,绝不姑息。那么,什么是不还举呢?不还举是指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他恨我我不恨他,他整我我也随他去整。

“什么是尘呢?所谓尘是指除清净本心以外的任何爱。只要执着于有我,或者是有我的想法,就会升起108种爱乐这样的尘埃,那么他的清净本心就会被尘埃所蒙蔽。如何才能做到不被尘埃蒙蔽呢?就是要认清世人常说的“我”是虚幻不实的,这个我其实是假的,所有欲念也与我无关。如此一来,种种爱乐也就不会升起。这就是不起尘的真正义理。

“什么是烦恼苦海呢?是指执着有个真我,执着于这身体和意识都是我的所在,所有欲念都是出自我的本意,就会对世间一切升起贪爱。当这种贪爱无法满足时,就会陷入烦恼苦海。如何才能不生烦恼呢?只要认清身体和意识都不是我,所有的欲念都与我无关,烦恼与苦海就无从升起。

“为什么会有嫌弃呢?众生都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我,从而升起傲慢和源源不断的欲念,对于导致轮回的烦恼等都不能彻底断除甚至不知道这其中的真相,就会嫌弃其他人或事物。如何才能没有嫌弃呢?当深知没有真实的我,就不会产生傲慢嗔恚,对于心中升起的欲念和导致轮回的束缚都能彻底断除,这时就不会有嫌弃他人或事物了。

“世间的众生有两件事情是很难断除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于一切有情众生来说,那些赖以生存的必备物品和钱财是很难断除的。第二件事就是对于想要出离三界发愿修行的修行者来说,不被家庭所拖累、断除一切贪欲也是很难的。这个真理是佛陀在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才发现的。在家众需要足够的钱财用于购买生活用品来享受五欲之乐,要想让他们断除这些贪爱和喜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出家人已经离开世俗之家而修习梵行,想让他们彻底断除对世间的贪爱,那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佛陀在成佛之前,就知道要修持两种善法,是哪两种善法呢?第一是十善之法,第二是断除恶业的善法。佛陀对于这两种善法的修持从不知足、从不间断、从未有丝毫松懈。那时候,佛陀虽然还未得圆满,但他誓不罢休,从来都不曾轻言放弃,只要有助于成佛功德的积累,佛陀都是迎难而上。正因为佛陀广修善法,广积功德,才能够如此快速地成就佛的果位。只要能像佛陀过去那样修行善法,就有可能迅速灭除一切欲念和烦恼,从而证得清凉境界的涅槃境界,再也不用担心在三界六道中轮回。”

各位弟子,你们要对佛法有信心,你们要听从佛陀的教导,要观察五蕴的一切无常,要升起强烈的厌离心,要最终彻底摆脱对五蕴的贪爱和执着。你们要知道生灭法,身体、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这五蕴能蒙蔽原本清净的本性,这就是生灭法。

为什么要教导世人修清净无染的梵行呢?主要是培养每个修行者对五蕴无常变易的了知,然后升起强烈的厌离心,从而达到远离一切贪欲,灭尽一切情欲,使心能够安定在清净无染的境界中。

什么是蕴和受蕴呢?身受想行识,无论是过去,还是即将到来的,或是即将面对的,不管是里里外外,粗细大小,美丽与丑陋,远和近,这都是蕴。什么是受蕴呢?一旦对五蕴产生了贪爱而去追求的话,就会心生贪欲、嗔恚和愚痴,并且会产生种种无量无边的烦恼,这就是受蕴。

如果身体、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升起了欲望和执取,就是有漏法。因为执取只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贪爱与烦恼,得到了不愿放手,得不到就会升起嗔恨之心。凡夫常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在无常变化的五蕴之中,以为有我或以为我在其中。就好比一个国王对自己国家的犯人可以鞭打、可以关进监牢,或者是打杀、驱逐出境,对有功之人给予必要的赏赐。国王可以对任何人处以刑罚,却不能让五蕴随意自在,也不能让五蕴的一切都按照国王自己的想法运作。你们能不能让自己的心天天处于快乐之中呢?在悲伤、痛哭、流泪的时候,你们能不能控制自己的五蕴呢?孤陋寡闻的世人对于世间的无常和缘生缘灭、五蕴的不可靠性与不确定性不清楚,反而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无穷无尽的感受,对那些快乐的感受升起执着的追求,造下各种业行,最后导致各种忧悲恼苦。

很多人这样想:等到年纪大了,或者退休了,或者有钱了,或者事业有成了等等,我再开始修行也不晚。殊不知,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都无病无灾,也无法保证自己能活到八九十岁,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就有可能终结了。

你们知道,现在的人喜欢锻炼身体,觉得生命在于运动,只要通过各种健身运动,就可以达到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目的;还有一些人热衷于不断创新的排毒、食疗和新科技等养生方法,希望自身能健康长寿。但现实并非如此。例如有的人在晨跑的过程中突然倒地猝死,再也无法醒来,他们之中有的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有的是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就这样在健身运动中早早地离开了人世间。还有的人坚持养生多年,依然难以摆脱身体的病痛,也有职业养生达人刚过五十岁生命就终结了。

由此可见,运动和养生虽然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但并不一定能健康长寿。也就是说,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影响众生健康长寿的不可控因素,而这些不可控因素是能够通过学佛修行来避免和消除的。因此,佛弟子要劝告众生,学佛修行对众生的健康长寿有很大的帮助,越早修行帮助越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修行人持五戒,修持十善业,远离十恶业,长此以往,就会断除恶不善法导致的种种业行,种善因而得善果。因此,众生修行要趁早,不仅自己要修行,还要教育家人和孩子早日知因懂果、弃恶从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佛陀与佛弟子的对话——

人为什么会有出生呢?因为有追求才有出生。

人为什么会有追求呢?有追求是因为有执取。

执取从哪里来?执取是从爱中而来。

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爱是从感受中来的。

感受是从何处来的呢?感受是从接触中来的。

接触从何而来?接触是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外界接触的渠道中而来。

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意识中来的。

意识是从何而来的?意识是从业行和无明中来的。

因为无明,才会造很多业行;

因为业行,才会有意识;

因为有意识,才会有精神和肉身的形成;

因为有了精神和肉身,才会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

因为有这六根,才会与外界有接触;

因为有接触,才会有感受;

因为有感受,才会有爱乐;

因为有爱乐,才会有执取;

因为有了心中的执取,才会有追求;

因为有追求,才会有生;

因为有投胎转世的出生,才会经历疾病、衰老、死亡和各种忧悲恼苦的折磨。这就是生死苦海形成的根本因缘。

因为有生,才会有疾病、衰老和死亡。如果一切众生没有出生,还会有衰老和病死吗?没有出生,就不会有衰老和病死了。

由此可见,衰老和病死是因为有出生才出现的,有了出生就一定有生老病死的苦海。而投胎出生,是源于追求,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假如每个人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求,他们还会出生吗?答案是——如果人没有一丝一毫的追求,那他们就不能到三界六道中投胎转世了。由此因缘,因为有了追求才会有出生,因为有了执取才会有追求。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众生没有贪欲和贪的知见,行为没有任何邪知邪见,他们还会去执取吗?如果没有邪知邪见,他们就没有任何执取的念头了。

所以,你们应该知道:

因为有执取,才会有追求;

因为有爱,才会有执取。如果众生没有欲爱、心中没有贪爱,他是不会有执取的。

因为有感受,才会有爱乐。如果众生没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或者没有不苦也不快乐的感受,就没有爱乐了。由此可见,爱是因为有了感受才有的,因为有感受才会有爱。道理就在这里。

你们应该知道:

因为有爱,就会有追求;

因为有追求,就会有利益;

因为得到了利益,就会有使用;

因为有了使用,就会有爱欲;

因为有爱欲,就会有执着;

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嫉妒心;

因为有嫉妒心,就会有坚守;

因为有坚守,就会有防护,有了防护,就会出现刀、兵、枪、炮等斗争的种种恶的行为,道理就在这里。如果每个人都没有防护的念头,又怎么会有刀、兵、枪、炮等种种恶的行为出现呢?世间种种斗争,就是因为有坚守,才有防护,因为有了嫉妒,所以有坚守。假如一切众生没有嫉妒,就不会有坚守。因为有了执着,才会有嫉妒,如果众生都没有执着,就不会有嫉妒。因为心中有了爱欲,才会有执着。假如心中都没有爱欲,就不会有执着了。所以,你们一定要修习四无量心和四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