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有一种人在同修之间诽谤如来,是哪一种人呢?就是错把错误的修行方法当成是诸法,而到处去吹捧和宣说。除此之外,也有两种人是不会诽谤佛法的。第一种人,明白错误的修行方法就是错误的,绝对不会把邪知邪见到处去宣说。第二种人,明白正确的修行方法就是正确的,绝对不会因为他人的错误引导,就把正知正见当成邪知邪见。你们作为发愿弘法利生出离三界不再轮回的修行者,就应当辨别正确的修行方法和错误的修行方法,不要被种种邪知邪见所误导,不要把自己置于危险境界之中。

在人间,有两种人能获得无量福德。一种人是他所称赞的人确实值得称赞;另外一种人是对不值得称赞的人,他绝对不会去称赞。

还有两种人是受罪无量。一种人是处处诽谤那些值得称赞的人;另一种人是处处称赞那些不应该受到称赞的人。

对于上述几种人,你们要以此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赞叹该赞叹的,不该赞叹的,绝对不要去赞叹。

有两种人出现在世间是难逢难遇的。第一种是能够传承离苦得乐之正法的人,第二种是能够将正法信守奉行的人。所以,你们要将正法传承开来,要广学多闻。

有两件事是一切修行人之大忌,所有的修行者都要远离和断除,而不应当去亲近。第一件事是染着于一切贪欲,第二件事就是沉迷于五欲之乐。这两件事是导致世间众生越来越卑贱和万般苦恼的根源所在,只要能够舍弃贪欲和五欲之乐,就能够获得解决方案,使之能够成就正确的觉悟,启迪世间的大智慧,从而心安神定、证得圣果,走向正确之道的涅槃境界。那么,什么才是离苦得乐的解决之道呢?那就是八正道。你们想要出离三界不再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不要沉迷于五欲之乐,只有如此修为修行,才能够登陆涅槃彼岸。

在人间,有两种人是无惧暴风雷电的。第一种人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牟尼佛,第二种人是断尽烦恼出离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

有两种行为能令本来贫穷卑贱的人,无有片瓦微财。第一种行为是自己不肯布施,第二种行为是自己不肯布施,还想方设法阻拦和障碍他人布施。

也有两种行为令人大富大贵。第一种行为是自己喜欢布施,第二种行为是见到他人布施而心生欢喜并赞叹。

有两种行为导致非常愚痴,即没有智慧。第一种行为是不懂装懂,且不喜欢请教别人;第二种行为是沉迷于睡眠,懈怠、不精进。

这世间,有两种人很难得。第一种是时时感恩他人恩德的人,第二种是知恩图报的人。对于这两种人来说,哪怕是受他人点滴的恩德都会时刻挂念在心、寻机回报,更何况对恩重如山的人呢?知恩图报的人,会时常想念那些教导他离苦得乐正法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报答他们的启蒙之恩。这样的人就能够得到一切智慧之人的眷顾与尊重,他的名声也就随之传播五湖四海。如果人群中有知恩图报的人,他就一定会获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对别人给予的小小恩惠都能够时常挂在心上,朝思暮想都要回报他人的恩德,更何况受人天高地厚的大恩大德呢?这些知恩图报的人,就算是远在天边,也跟我近在咫尺,你们应当知道我处处都在赞叹那些知恩图报的人。

你们想要出离三界不再轮回,就必须要知恩感恩报恩,且莫学他人不知恩德的做法。

那些具足正知正见的大善知识,在修行布施时会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在布施的过程中总是亲力亲为。第二个方面是用来布施的物品是最好的,而不会是自己淘汰、不需要的。第三个方面是用来布施的物品非常整洁清净,而不会有任何的污垢。当他们布施时,他们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甚至是会证入到不生不灭、寂静清凉的涅槃境界。这样的布施所带来的福德,也是无法用算术计算出来的,这个福德就连整个宇宙都无法容纳得下,就好比是大海之水啊,不是用碗、钵这样的容器所能衡量得了的。所以,那些善根深厚的众生要获得无量无边的大福业,就必须在修行布施时注意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人间有四种人是难能可贵的,是世间人的福田所在。是哪四种人呢?他们分别是持信人、奉法人、身证人和见道人。什么是持信人呢?如果有人听到他人的劝导,对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的德行深信不疑,对佛陀开示的种种法义深信不疑,对佛陀座下弟子所说的同样深信不疑,对于自己心中衍生出的聪明才智都会去跟圣贤之人互相印证,这样的人就是持信人。

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奉法人呢? 有的人建立并安住在正知正见之中,再也不会轻易相信他人的言语。对于所接触到的事物都会用心观察——有这事呢?还是没有这事呢?是真的呢?还是假的呢?是佛陀的开示呢?还是其他教派的法义呢?如果确认是佛陀所开示,就会依教奉行;如果是其他教派的法义,就会远离这样的人。这就是奉法人。

什么人是身证人呢?有的人已经证知相应境界,证知诸法的实相,再也无需他人点拨和教化,对于一切圣贤的话,也不再依止,任凭自己安住在清净本心之中而随缘云游。这就是身证人。

有的人断除了身见、戒禁和疑惑这三大缚结,而证得阿罗汉果,建立并安住在正知正见之中,深知善恶有报、因果不爽、出得三界证入涅槃的世间真理,于是去世间到处讲经说法、普度众生。这类人就是见道人。

这四种人当中,你们应当除去其他两类人,而要以身证人、见道人为榜样,以此早日进入到涅槃境界的极乐圣界。

而蒙蔽人心、导致不能够证知诸法实相的因缘,也有四种:第一种是贪欲,第二种是嗔恚,第三种是愚痴,第四种是名闻利养。你们想要早日证知世出世间的智慧,就必须想方设法通过修行去掉导致轮回的这四大因缘。

十二

有六种细滑的感觉,是让人很欢喜接受的。哪六种感觉呢?它们是:眼睛看见令人赏心悦目的外景;耳朵听到妙声;鼻子闻到香气;舌头尝到美味;身体接触到美妙的感觉,一时间涌现出美好的记忆。凡夫之人被这六种感觉所吸引,就会被染着而不能舍弃。

由于执爱适应外境,就会努力去追求,从而会堕入生死苦海之中,无法解脱。而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圣贤弟子,对于种种外境不会起染着之心,也不会被污染内心,能分辨出六根和六种感觉。这些都属于无常变易之法,一旦执着则堕入苦海。

如果一个修行者能够成就七大法义,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快乐无比,就算是想要断尽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是哪七大法义呢?它们分别是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复能知足、知入大众和观察众人。

什么叫知法呢?修行者知道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法要,包括佛陀开示的经文、诗文、偈颂、因缘、比喻等,如果对佛陀的一切开示了如指掌,就是知法。

什么叫知义呢?修行者知道佛陀所开示的经法义理所在,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就不是佛陀的弟子;如果能够洞悉明了、全面掌握佛陀所开示经法的深义,这就是知义的表现。

什么是自知呢?修行者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智慧、行住坐卧都如实了知,就是自知。如果对这些不能够了解清楚,就不是修行者;修行者能够对这些明察秋毫的,就属于自知。

什么是知足呢?修行者能够对睡眠觉悟,坐卧行走和言行举止都能够恰到好处,这就是知足。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些,就不是修行者。

什么是知入大众呢?指的是修行者对当时世人的种类都要如实了知,或是国王、大臣、统治阶级,或是其他教派、教徒等知识分子,或是王公贵族等长者,或是跟随其他教派出家的修行人,知道自己应该跟什么人来往,或是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等等这一类的必备知识,这就是修行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知时呢?是指修行者知道什么时候修行观照诸法实相,什么时候修习止息妄念,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应当有所作为,什么时候读诵经文,什么时候可以为他人演说佛法,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讲什么。如果修行者不知道这些,那就不是合格的修行者。

还有一种人,不仅能忍受一切逆境、去修行一切正法、不退转,还能处处护持正法、传播正法。而另外一种人,不仅不能够忍受逆境,也不能够修持离苦得乐的正确方法。相比而言,第一种人要殊胜很多。就好比是挤出来的牛奶,经过煎制成为奶酪,在奶酪的基础上再提炼成为酥油,在酥油的基础上再加以提炼,就成为奶中极品了。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能够如此修行的人,就是世间第一稀有殊胜之人。

以上所说,就是善于观察世人的根性,知道其优劣的具体表现。如果能够做到,就是真正的修行者;如果做不到,就不是真正的修行者。

如果修行者能够成就上述七大法义,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安稳快乐,即使想要断尽一切烦恼、证入涅槃境界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你们想要出离三界不再轮回,就必须想方设法地成就七法义。

有几种现象,会使自己对所憎恨的人,憎恨之心越来越严重。

第一是不想看到所憎恨的人有很好的物品。假如对方有好的物品,自己就会气得寝食难安,就算是浑身上下洗得干干净净、香料涂满全身也无法改变,心情很恶劣很低落。

第二是不愿意看到所憎恨的人家宅平安、上下和睦,就算是睡在国王的床上、铺垫了最好的用具,也是非常之忧苦,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三是不愿意看到所憎恨的人获得大利益,见不得对方好;希望对方家中鸦雀无声、无人与其往来;不愿意听到对方有好的名声,希望对方恶名远扬;不愿意看到对方富贵双全,希望对方饥寒交迫、贫贱贫苦、穷困潦倒;不是希望对方将来往生后身在善处,而是诅咒对方将来身在地狱、饿鬼和畜生道这三大恶道之中。

如果一个人的嗔恚之心很重,他的容貌就会变得非常狰狞难看,还会寝食难安、苦不堪言;本来可以获得的大利益,反而因为嗔恚而失去了;本来是非常好的亲友,见到其人而心生嗔恚,反而远离舍弃了。如果嗔恚已经成为习惯,那他的恶名也会传遍四方。因嗔恚安住在心,故所有的行为就会得以显现,所有的财物也就会因此而失去,也会带来各种各样惨烈的后果,使得嗔恚成为本心的污垢。

嗔恚习惯会导致内心变得非常恐慌,这是自己难以察觉到的。有嗔恚心的人,是无法察觉到真理,也无法掌握到离苦得乐正法的。就好比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之人,见不到种种外景,听不到任何声音,从而习惯嗔恚。嗔恚心严重的人会失去理性,有的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会杀害,更何况兄弟姐妹!嗔恚心很重的人不会在意羞耻,更缺乏惭愧的观念。这类人无论是心里想的还是口里说的,或是身体做的,无一不是罪孽。当嗔恚之心升起时,连自己的身体也会去残害,甚至使用种种手段而自行了断。如此重大的灾难都是因为嗔恚之心而引发的。

习惯嗔恚的人所产生的行为,就好比是大火燃烧之前,先会有烟雾升起。由于这类人表现出来的憎恨和嫉妒,也会被其他人所憎恨和嫉妒,因此,无论之前他做了多少善行,都会毁于一旦,而不善之行,更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从而被无穷无尽的烦恼和麻烦所纠缠。

这些道理,如今开示给你们,你们要认真聆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不善之行,也要及时予以清除。有智慧的人能够忍耐一切羞辱和逆境逆缘,使得自己的心态非常之平和,容貌也随之充满慈祥。只要没有嗔恚,就不会有忧愁烦恼。除去了贡高我慢,调御了心中嗔恚的意念,彻底铲除了嗔恚之心,也就断除了所有导致轮回的业行,就可以证入到不生不灭的极乐境界。

 

十三

所有一切众生,之所以存活于世,都是因食而住世。食分为两种:一种是饮食类;一种是精神类,是精神上的追求和爱欲。因为追求食,所以一切众生都因自己的行为形成了业,而在三界六道苦海中轮回,这正确的法义是释迦牟尼佛所开示。各位修行者,释迦牟尼佛给你们开示两大正确的义理:众生之所以轮回在三界六道之中,是因为借助了色身和精神,也就是名和色,名是精神,色就是肉身以及肉身之外的所有物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回?一是由于愚痴和爱欲这两大因缘,二是由于有惭和有愧这两大真理。

世间有两大智慧:一是除掉烦恼的智慧,二是了断生死不再轮回的智慧。产生贪欲的两大因缘:一是令人动心的外境,二是不思维其真相。产生嗔恚的两大因缘:一是怨憎,二是不思维其中的缘起。产生邪见的两大因缘:一是接触到错误的知识,二是不能正确地思维。有两大因缘能导致众生产生正确的见解:一是接触到正确的知识,二是有正确的思维。有两大因缘能让众生解脱:一是通过修学正确的佛法,从而导致解脱;二是当下证悟,从而导致解脱。

世间有两大界:一种是由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组合而成的有为界;另一种是不生不灭寂静清凉的涅槃界,是无为界。

诸位修行者,释迦牟尼佛为你们开示三大正确的法义。人世间有三大不善之根,分别是贪欲、嗔恚和愚痴。有三大大善之根,指的是不贪、不嗔和不痴。有三大恶不善的行为,分别是身体所做不善、言语所出不善、意识所思不善。有三大不善的缘起:一是身体,二是口舌,三是意识。有三大善行:一是身体所做的善行,二是口舌造成的善行,三是意识想出的善行。有三大不善的念头:一是贪欲之念,二是嗔恚之念,三是伤害自己和他人之念。还有三大善念:一是无贪欲的念头,二是无嗔恚的念头,三是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念头。

诸位修行者,人世间有三大福业:一是供养布施的业行, 二是众生平等的业行,三是思维万法绝对真相的业行。人世间有三种感受:一是快乐的感受,二是痛苦的感受,三是既不快乐又不痛苦的感受。人世间有三种爱:一种是贪欲之爱, 一种是追求之爱,一种是无有追求之爱。世上有三大烦恼:一是贪欲带给我们的烦恼,二是追求带给我们的烦恼,三是无知所带来的烦恼。世间有三大火,第一种是欲望引起的火,第二种是嗔恚引发的火,第三种是无明引出的火。世间有三种追求:第一种是对贪爱的追求,第二种是对有为法的追求,第三种是对清净无染梵行的追求。

世间有三大增智:一是我见,二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三是种种现象。世间有三界:一是出离生死轮回之界,二是无有嗔恚心之界,三是无有伤害之界。有三大必学:一是修学圣戒,二是修学禅定,三是修学般若智慧。还有使境界越来越高的三大修行:一是圣戒,二是意念,三是智慧。

诸位善男子善女人,人世间有三种禅定:一种是空心定, 一种是无愿定,还有一种是无视外相定。还有三种相:第一是止息妄念相,第二是精勤修学正法相,第三是舍弃世间万有相。世间有三明:一是知道自己在此之前追溯到无量久远劫中,生生死死、转世投胎的所有情景;二是知晓芸芸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种种场景,知晓各种境遇的缘起; 三是了解苦集灭道四大圣谛,掌握断尽所有烦恼、出离三界不再轮回的智慧。

世间有三种变化:一是根据自己的意念随意变化出种种外相;二是知道对方的根器,从而随顺开示相应相对的离苦方法;三是给世人如理如法地宣说离苦得乐的方法。世间有三种苦:第一种苦是万有无常变易所带来的痛苦;第二种苦是自心和环境不和谐所遭受的痛苦;第三种苦是在三界六道中生死沉沦所遭受的痛苦。如果能达到涅槃境界,必须具备两大根本:这第一根本,就是已经全面掌握世出世间的智慧;这第二根本,就是理论与实践已经具足,并且已经圆满修行从而出离三界不再轮回。

诸位善男子善女人,佛陀说世间口舌有四大恶行:一是妄语,二是挑拨离间,三是说话粗陋,四是华而不实。口舌有四大善行:一是与真相相吻合的话语,二是使人心意舒畅的话语,三是非常中肯的话语,四是和合世人关系的话语。世间有四大类型的语言,是一切圣贤都不会说的:一是没有亲眼见到的,他绝对不会说他见到过;二是他没有亲耳听到的,他绝对不会说他听到过;三是还没有觉悟到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说已经觉悟了;四是不知道的,他绝对不会说他知道。圣贤有四大实语:见到就说见到,听到就说听到,觉悟到了就会说觉悟到了,知道的他一定说知道。

世间有四大报应:一是今生艰苦修行而未来遭受苦报;二是今生艰苦修行而未来得到安乐的回报;三是今生享福乐而未来得痛苦的回报;四是今生安乐而未来也得到安乐的回报。世间有四大执取:一是爱欲;二是以为世上有个真我;三是错误的行为;四是知见。众生之所以六道轮回,是因为四大缚结:第一是贪欲;第二是嗔恚;第三是错误的行为,形成了盗取;第四是以为有所谓的真我。

诸位善男子善女人,人间有四大毒刺,刺向自己也刺向别人:一是贪欲,二是嗔恚,三是邪知邪见,四是傲慢。如果每一位修行者能够精勤修学忆念不忘,就能除去世间的一切贪爱和忧愁——一是所有肉身都是污秽不洁之物组合而成的;二是所有的感受都是痛苦之源;三是心中忆念迁流不住,瞬息万变无有安立;四是世间万法本来与我无关联。还有四大意念需要修正:一是对心中升起的善念要即刻落实行动并尽善尽美;二是对还没有升起的善念想方设法让它升起;三是对心中升起的恶念必须彻底根除,且不再升起;四是对还没有升起的恶念想方设法去阻止,让它不再升起。

世间有四大梵行,是指“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世间有四大正法之句,分别是:不贪世间万有,不生嗔恚心之事,分分秒秒保持在正知正见之中,处处在正确的禅定之中。每一个修行者要依教奉行,圆满受持圣戒,也能去教导世人依教奉行,这样就会给三界的众生带去利益,而不是带去任何烦乱。无论是哪一界的众生,名闻利养也好,羞辱打骂也好,这些外境都不会让他们的心产生波动。他们对于饮食、医药用具、生活必须用品都是知足的,不会有过多要求。

世间有四大摄受人心的方法: 一是在物资和精神上乐于助人,二是所有的言语都能够令他人皆大欢喜,三是给人带来利益,四是当自己得到利益时能够与他人分享。世上有四大清净:一是圣戒受持清净,二是本心清净无染,三是见地清净无邪,四是对佛法没有任何疑惑的清净。还有四大应该知道的:一是知道什么是应该接受的,二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三是知道什么是快乐的,四是知道什么是应该舍弃的。

世间有四大思维:第一是尽量少思维与本心无关的事与物;第二是多思维生死轮回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痛苦;第三是思维无量百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时刻都处在无常变易之中,却毫无安宁之时;第四是思维世间万有本来就与我们无关、不归我们所有。

 

十四

如果一位圣德聪明且有所作为的国王成就了七大法义,那么他的国家就不会被其他国家或敌对国打败。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城墙高大又坚固,还有重兵把守;第二,城门像钢铁一样坚固,守兵高度戒备,严防死守;第三,护城河深而宽广;第四,城内粮草丰足;第五,生活用品、医疗用品储备充足;第六,战备所需物品非常丰富,且完好充足;第七,守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兵有方有勇有谋。一国之君如果具备了这七大方面,他就会高枕无忧,外敌也就不敢去侵略他了。

修行人也是如此,如果他成就了七大法义,那么天魔对他也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这是因为:

第一,修行人能够圆满受持种种圣戒,具足三千威仪,即使有细微的过错都会诚惶诚恐,更何况对那些大的过错呢?修行人只要成就了这第一法义,魔众就傻眼,只能感叹无可奈何,就好比钢铁般的城门城墙很难被攻破一样。

第二,修行人无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接触到了什么,念想到了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更不会升起贪欲等诸多念想。他们善于防护意念,使意念不会蠢蠢欲动。只要修行人能有如此成就,魔众就只能束手无策干着急了。

第三,如果修行人能够将所有正确的佛法安住在心,心中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在思维正法,对过去所有的经历都清楚知晓,那么魔众对他也就无懈可击无从下手了。就好比那又深又宽的护城河让敌国侵略者望而生畏一般。

第四,如果每一个修行人对所有正法都能在实践和修持中做到尽善尽美、圆满无缺,具足一切清净修持和清净无染的梵行,那么魔众只有干瞪眼无可奈何了。就好比那坚固高大的城池里藏着很多粮草、无惧外敌围城困扰一般。

第五,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够时时刻刻处处用心去思念佛陀、思念正法、思念同修和严守戒律,即使暂时不能从烦恼的苦海中解脱出来,那么魔众也还是会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这就像是坚固的城池中储备着充足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而不怕外敌侵略一样。

第六,如果每一个修行人能够修行四禅八定,就能够心想事成,魔众也无计可施,好比是城里应有的器具都很齐全一样。

第七,如果每一个修行者能够分辨清楚五蕴、十八界以及十二因缘等正法,那么魔众也找不到下手的地方,自己就不会被魔众侵扰,就好比是守城大将有勇有谋、智勇双全、骁勇善战一般。

 

十五

佛陀开示:“如果一位修行者,想要在这世间消灭邪知邪见,或者舍离掉邪知邪见,就必须建立并安住在正知正见中。在佛法与圣戒中,怎样才能使邪知邪见得以越来越少?首先,作为发愿要了脱生死不再轮回而出家修习梵行的修行人,‘要远离种种欲念和恶不善的行为,能够成就四禅八定的修持并安住在其中,还要断除对一切物质贪欲的念头,如此一来,在佛法和圣戒的修持中,邪知邪见就会渐渐稀少。修行者也应当把这个方法广为演说,让更多的有缘者也能渐渐远离邪知邪见、断除种种邪知邪见。’

“他人有恶不善的欲望与念想而我本人没有;他有嗔恨伤害之意而我自己没有;他有伤害其他有情、盗取不义之财和不是清净无染的梵行,而我自己没有;他人有贪欲、争斗之意、被睡眠所缠住、贡高我慢以及对正法有疑惑,而这一切我都没有;他有嗔恨、阿谀谄媚、欺诳和无有惭愧等恶不善法的存在,而这些我全都没有;他人有傲慢或者是增上慢,而我自己没有;他不愿意接触佛法,更不愿意广学多闻,而我自己虚心好学,能够深入经藏、广修善法;他不愿意观察种种善法,而我时时刻刻都能够观察种种善法;他有恶不善的行为出现,而我自己身口意所有的行为都是善行;他有妄语、两舌、粗言、绮语、恶戒等恶不善的行为,而我自己都没有。这样的修为会让人的邪知邪见越来越稀少。

“当一个人发心想要修学所有善法时,就会为之带来无量无边的利益,更何况是言语和身体力行所有善法呢?当见到他人有恶不善的欲念时,就要提醒自己切莫有这种恶不善的欲念升起或被其牵制。当见到他人有伤害或蛊惑人心的言行出现时,就要提醒自己切莫有这种行为发生。当发现他人有伤害众生、偷抢欺诈财物和不善之举时,自己就要发心断除这种种行为的发生。当发现他人出现了疑惑、嗔恨、争斗之意、睡眠昏沉、贡高我慢以及对佛法僧三宝和圣戒存有疑惑时,自己就要发心断除这种种念头和不善行为。当发现他人有嗔恨、无惭愧、无忏悔心、傲慢、增上慢,不愿意去深入研修教理,不愿意去观察诸法实相和广行善法,甚至有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破坏戒律、对佛法僧三宝和圣戒的信念不足、修行懈怠、无有正信正念、不修禅定、充满邪知邪见等恶不善法时,自己一定要发心避免这些种种恶不善法的发生,广修善法以期早日功德圆满,出离三界。就好比是恶道与正道相反,生死苦海与涅槃彼岸相反。同样道理,恶不善的欲念与是善非恶的欲念相反;杀生、盗取、乱搞男女关系这种种非清净梵行则与清净梵行相反;贪欲、争斗之意、被睡眠所缠住、贡高我慢和对佛法僧三宝与圣戒有疑惑则与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相反;嗔恨、阿谀谄语、欺诳、无有惭愧与惭愧之心相反;傲慢与谦虚相反;增上慢与低调相反;不多闻佛法与广学多闻相反;不观照诸法实相与观照诸法实相相反;恶行与善行相对应;妄语、两舌、粗言、绮语和不受圣戒与善于守戒相反;对佛法僧和圣戒没有信心、修行懈怠、无有正念、无有定力和充满邪知邪见与正知正见相反。

“有善行就有善报,往生境界也就越来越高。恶行恶报,最终的去处就越来越糟。相对而言,没有恶欲的人比有恶欲的人境界高;没有害人之嗔意的人肯定比有害人之嗔意的人境界高;广行杀生、盗取、邪淫这种种恶行的人没有修习梵行的人境界高。同样道理,有贪欲、争斗之意、睡眠昏沉、贡高我慢和对佛法僧以及圣戒有疑惑的这类人,没有那些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圣戒有着坚定不移信念且没有疑惑的人境界高;那些有嗔恨、阿谀谄语、欺诳、无有惭愧等恶不善法的人,肯定没有那些具足惭愧的人境界高;那些傲慢的人肯定没有谦虚谨慎的人境界高;那些有增上慢的人肯定没有行事低调的人境界高;那些不能够广学多闻的人肯定没有那些深入经藏的人境界高;不能如实观察诸法实相的人肯定没有那些能够观照诸法实相的人境界高;有妄语、两舌、粗言、绮语和不守圣戒的人肯定没有那些善于守戒的人境界高;那些对佛法僧三宝和圣戒缺乏信心、修行懈怠、没有正念、没有毅力和具足邪知邪见的人,肯定没有那些具足正知正见有般若智慧的人境界高。

“如果那些连自己都没能调教好,却总想着如何去调教他人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些自己还在河中垂死挣扎,却想着要去救他人的人,也是不可能的。自己还没能证知涅槃却妄想引领他人证入涅槃,那也是不可能的。那些自身已经调教好的人,想要再去影响他人这是有可能成功的;自身已经上岸或安全的人,想要再去拯救那些还在苦海中沉沦的人,那也是有可能的;自己已经证知涅槃境界而想要再去引导他人登陆涅槃境界的人,那同样也是有可能的。有恶欲的人以彻底根除恶欲为彼岸;有害意嗔恚的人以根除害意为彼岸;有杀生、盗抢取等非清净梵行的人以广行清净梵行为彼岸;贪欲、睡眠昏沉、贡高我慢和对佛法僧以及圣戒有疑惑的人,以建立坚定信心不再疑惑为彼岸;有嗔恨、阿谀谄语、欺诳和无有惭愧的人以具足惭愧为彼岸;傲慢的人则以谦虚为彼岸;增上慢的人则以谦和低调为彼岸;不愿意多闻的人则以广学多闻深入经藏为彼岸;不能够观照诸法实相的人则以观照诸法实相从而止息妄念为彼岸;广造恶行的人则以奉行十善为彼岸;具足妄语、两舌、粗言、绮语和不守戒律的人,则以善于防护六根受持圣戒为彼岸;那些修行懈怠、无有正念、无有定力、邪知邪见的人,则以建立正知正见般若智慧为彼岸。

“今日我已为你们宣说避免邪知邪见损害的方法,发心的方法,对错的方法,升华的方法,导向彼岸的佛法,我已经开示完毕。接下来就要靠你们去正确理解并依教奉行,参禅悟道,不要再放纵身心,要精勤修行,不要在将来后悔。这是我对你们的教导。”